致敬!军校里的那些“兵教员”

2021-09-14 08:43:00 作者:陈游峰 代亚楠 来源:解放军报

教师,一个温暖的称谓、一个平凡的岗位、一个光荣的职业。近年来,在不少军校里,活跃着一个备受瞩目的教员群体——士官教员。他们来自一线,是不同战位上的行家里手,用一身过硬本领拉近院校到部队、课堂到战场的距离。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本期《士兵面孔》,我们聚焦军校里的4名“兵教员”,去感悟他们在育人阵地上的默默付出与质朴情怀。

——编 者

致 敬

■陈游峰 代亚楠

【人物名片】刘山,陆军装甲兵学院军政基础系四级军士长,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荣立三等功1次。

这天,刘宁几乎是双手颤抖着接过靶纸的。看到成绩后,他立即转身望去,阳光有些晃眼,“兵教员”刘山正朝着他微笑。

时间回到几天前,一轮射击刚刚结束,刘山注意到一个学员走下射击场,神情失落。

这位学员就是刘宁。连续4次手枪射击不合格,他的名字早已经被刘山记住。

“从今天开始,你单独跟着我训练……”

“你对枪声过于敏感,那就站在靶场边上,什么时候听到枪声不闭眼了,你就习惯了……”

“你会下意识地猛扣扳机,所以我给你上了几发无法击发的练习弹,这样你就需要随时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预压扳机……”

自从被拉出来特训,刘山便注意到,刘宁常常独自站在靶场边,远远望着战友们取得满意的成绩后欢呼雀跃的身影,眼中满是不甘。

“教员,给我讲讲您的故事吧。”落日的余晖下,师生两人并肩坐在石阶上,身上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刘山凝望着远处的靶标,十多年的军旅岁月在这一瞬间又转了回来——为了增强射击稳定性,他曾在寒冬腊月的冰水里赤手抓钢珠;为了提高忍耐力,他曾站在夏夜的电灯下,忍着蚊虫的叮咬练狙击;为了争取荣誉,他负重25公斤奔袭6公里,在第4圈呕吐过后依旧咬牙坚持,最终从3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些故事令刘宁听得出了神。

“我在连队时曾是射击尖子,可是刚来学校组织学员手枪实弹射击时,也曾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刘山站起身来说道,“从士兵到教员是一段艰难的转变,所有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刘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不觉间,刘宁的双手愈发稳健、眼神愈发坚定,成绩也稳步上升。当子弹再一次击发时,他已经可以做到不再闭眼。这些刘山都看在眼里,他喜欢这个不服输的小伙子,喜欢他身上的韧劲儿。

“刘宁,下一轮你跟着他们打,这次要是合格了,你就不用再单独训练了。”刘山走到刘宁身边,厚重的大手拍在他肩膀上。

“好!”刘宁脸上终于露出难得的微笑。

刘宁合格了,尽管成绩并不突出。当他惊喜地将靶纸高高举过头顶,向远处的刘山招手时,刘山也笑了。他看到刘宁忽然立正,右手在耳边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这是一个庄严的军礼。刘山心头一怔,迅速回礼,这是两名军人间最朴实的敬意。

刘山尽管很怀念过去当“兵王”的日子,但他现在更喜欢当一名“兵教员”,站在年轻学员中间为他们答疑解惑。这让他感觉很幸福、很踏实。

毕 业

■冯子剑 卢锦青

【人物名片】王云强,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二级军士长,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荣立三等功2次。

6月如期而至,毕业离歌已经奏响。每年这个时候,“兵教员”王云强总会送走一批毕业学员,目送他们走出校门,奔赴工作岗位。而这一次,王云强将和他的学员一起“毕业”。

王云强是一名士官教员,他所教的课程正面临改革。今天,他将迎来教员生涯中的“最后一课”。

天色尚未亮透,王云强便起床了。像往常一样,他飞快地穿上迷彩服。清晨的校园美丽宁静,他穿过训练场,快步向修理车间走去。

过去近20年的时光仿佛过电影一般,在脑海里一一闪过。王云强环视着熟悉的车间,轻轻抚摸着一辆辆战车,心中百感交集。他像了解自己的身体一样,了解这些车辆——每一个部件他都带着学员们拆解了无数遍。这里就是他的课堂,一茬茬学员在这里成长为王云强口中的“保障人才”,走向新的战位。

迎着初夏清凉的风,王云强的思绪悠悠飘荡,回到2002年夏天。

当时,学校教研室需要一名士官教员来讲授装备维修知识。正当领导为选不出合适人选发愁时,在该校教勤连担任维修技师的王云强主动请缨任教。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虽然对装备的性能和参数了如指掌,但仅有中专学历的他,对讲课全无经验,看到身边围满了学员,便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教员?”王云强一怔,竟没有意识到是在叫他。

“我是教员,是学生的领路人,一定得把课讲好!”看着身边求知若渴的学员们,他眼中顿时又有了光。王云强自己也没想到,在这修理车间一待就是近20年。

“报告!”门口传来响亮的口令声,王云强从回忆里缓过神来,向整齐列队的学员们回礼。一切如常,王云强开始了他的授课。

90分钟转瞬即逝,“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王云强还想说点什么,但咬了咬嘴唇,没说出来。

他望着这些略显青涩的脸庞,突然鼻子一酸。他内心有多么不舍啊!舍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学员,更舍不得离开这个神圣的岗位。

围在身边的学员们并未离开,他们注视着王云强,眼角都亮晶晶的。眼前的这名老兵既是“最有兵味儿”的教员,又像父亲般可亲可敬。大伙儿都听说过,在那次演练中,他曾直面危险,将学员护在身后的故事。

那是2011年毕业综合演练,在学员发射扫雷弹时,一枚弹体卡在发射管内,未能发射成功。情况危急,王云强一个箭步冲上车顶,一把将学员拉到身后:“快跑,我来拆!”

危险解除后,王云强感到一阵阵后怕。“我受伤不要紧,决不能让学员有危险!”他说。

后来,每逢实操演练,王云强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学员们操作。遇到装备突发故障时,他甚至不等学员反应过来,便冲上去保护学员、排除故障。任教以来,不管是综合演练,还是课堂教学,王云强所带班级都实现了“零事故”目标。

“你们要记得,未来要做一个靠得住的人!”王云强缓缓举起右手,向学员们敬了一个军礼。

目送这群年轻的身影走出车间,王云强仿佛又看到过去那个满怀激情的自己……

成 长

■张淦 刘任丰

【人物名片】陈双振,海军航空大学军事技能教研室三级军士长,先后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海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荣立三等功2次。

“正步——走!”

入学季,海军航空大学综合训练场上,训练口令声此起彼伏。

军事技能教研室教员、三级军士长陈双振扯着嗓子下达口令,目光始终盯着新学员队列排面。“啪、啪、啪……”一双双战靴踏在地面上,发出颇有节奏的声响……

训练结束,陈双振舔了一下起皮的嘴唇,转身走进树荫里,拎起地上的水壶,仰头将半壶水一饮而尽。

古铜色的脸庞、挺拔的身姿、矫健的步伐,即使在整齐的队列里,陈双振也显得格外突出。出身三军仪仗队的他,曾3次参加阅兵,并担任将军领队的教练员。2007年,陈双振调到海军航空大学,从仪仗队员变成了一名军校教员。去学校报到那天,教研室领导向他投来期盼的目光说:“希望你尽快转变为军事技能教学能手,带领学员走好军旅人生的第一步。”

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陈双振主动请缨,给自己多排课,尽快提升教学能力。队列动作、呼号训练……他严肃认真的神情、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嘶哑但有力的嗓音,让不少新学员心里发怵,同时也产生了疑惑:“我们以后是要指挥部队打仗的,天天踢正步有啥用?”

面对学员的不解,陈双振决定为单调的队列训练加点料——开设“仪仗讲堂”。得知这名不近人情的“黑脸教官”曾在三军仪仗队服役,不少学员对陈双振有了兴趣。

“头型不正别针子、腰杆不硬背棍子、脚腕无力踢石子……”训练间隙,陈双振将仪仗队的“十子歌”讲给学员听。那时他为了练就“稳、准、狠”的出腿动作,不管刮风下雨,每天要练习上万次踢腿,晚上躺在床上要把浮肿的腿垫起来才能入睡……

年轻的学员瞪大眼睛,不住赞叹着,陈双振接着说:“军人的标准体现在哪?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军事基础教学为的是培养塑造大家的‘兵之初’。”

“有思想”的队列训练,让陈双振“圈粉”无数。学员王蒙十分羡慕陈双振举军旗时的飒爽英姿。一天训练结束后,他悄悄站在陈双振身后,轻抚军旗。

“有想法?”陈双振突然回头,笑着问道。

“我想举旗,当排头兵!”王蒙流露出坚定而自信的神情。

“好样的,那就好好练吧!”

太阳喷着火,天上没有一丝云。午后的训练场上,只有陈双振带着王蒙练习举旗的身影。开练没多久,王蒙就有些吃不消了,高高举起的胳膊又酸又痛,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他咬着嘴唇望着陈双振,眼睛里露出恳求的目光。陈双振不说话,只是微笑着注视着他,目光里带着肯定,也饱含期许。想起教员不辞辛苦地陪伴,想起自己要当好举旗手的初心,王蒙的胳膊挺得更直了……

队列会操场上,伴随着雄壮的军乐,王蒙举着军旗走在队列前方。陈双振远远望着他,望着这支年轻的队伍,心中洋溢着幸福:“我无法一直陪伴你们走下去,但希望你们能走好军旅人生的每一步,并在未来走得更远。”

远 航

■胡黎洋 杨奇帅

【人物名片】张剑峰,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船艇教练大队一级军士长,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初夏,东海某海域,船艇远航。

“柴油机滑油压力低于额定值,导致自动停车,我们首先要分析引起故障的原因有哪些……”闷热的机舱里,张剑峰任由汗水从满是油渍的脸上滑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扯着嗓子给毕业实习的学员授课。这是他带的第23批学员。

熟悉的海风吹过,看着这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孔,张剑峰的思绪被带到12年前那次惊涛骇浪中……

那天清晨,阳光明媚,海面波光粼粼,满载实习学员的船艇编队驶出海湾,进入开阔海域。航行至中途时,海面陡然波涛汹涌,船体在涌浪的冲击下左右摇摆,不时有海水穿过舷窗打进驾驶舱。

这条航线海况复杂,暗礁众多,被当地渔民称为“鬼门关”。眼见两名学员操舵手开始晕船呕吐,编队领导当机立断,下令道:“张剑峰,你来掌舵!”

“快用背包绳把我绑在操舵台上!”风浪越来越大,张剑峰熟知这片海域的威力,第一时间让人将他固定在操舵台上。船体颠簸得非常厉害,刚刚站稳,张剑峰的胸口便一阵阵地发闷,后脖颈如同被人掐住,头晕目眩,但一想到全艇80多名学员的生命都交到自己手里,张剑峰知道自己已无退路,必须迎难而上。

他屏气凝神,望着前方巨浪,娴熟地操着舵,船头勇敢地迎着巨浪冲了上去,如跃上一座高高的山峰……10多个小时,航行120多海里,张剑峰带领全员安全驶离危险海域。

船艇兵也被称为“陆军海战队”,正所谓——“编制在陆军,战场在海上,身着丛林绿,心装万顷浪”。一茬茬年轻的“陆军水兵”来到军事交通学院,为搏击风浪的梦想勤学苦练、加钢淬火。

在实习过程中,几乎每一名学员初次进入机舱,面对复杂的机械设备时,都会手足无措。“同学们,有我在,你们就放心大胆地去操作。”张剑峰低沉有力的声音穿过机舱里的隆隆轰鸣声,舒缓着一颗颗紧张不安的心灵。

在一个又一个头枕波涛的夜晚,张剑峰把1米8的大个子蜷缩在光线昏暗、狭窄逼仄的机舱里,与各种机械零件面对面“缠斗”,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类船艇的驾驶操作、维修保养技能,还练就了一手“听声音、看烟色、闻气味、摸温度”就能准确判定故障的绝活。如今,他将这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们,期待他们在未来战场上能够胜任岗位、建功立业。

又是一次远航,一群海燕在飞翔,阳光下,它们湿漉漉的身躯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学员们发出一阵阵惊叹。张剑峰的视线却久久地望向远方,深蓝色的海面波涛汹涌,白白的浪花一直卷到天边——那里是属于他的战场。

摄影:任少轩 孙 聪 罗骏皓 刘任丰 杜意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