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巷法官”遇见城市更新 上海首个城市更新巡回审判工作站成立

2021-09-29 08:16:00 作者:宋宁华 来源:新民网 选稿:李婉怡

宁波路上的一个老小区,和繁华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仅有一条马路之隔。最近,本市首个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外滩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在这里成立;法庭的案桌“搬”到了社区里,法官则有了“小巷法官”的新身份。

图说:首个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成立。宋宁华 摄(下同)

记者在上海司法行政媒体基层行采访中看到,工作站里,黄浦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王蓓蕾正和一名法官助理接待居民来访。据了解,针对“天下第一难”的旧区改造,黄浦区通过汇聚法官、“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公信人士组成“法律天团”,形成了城市更新的“黄浦样本”。

社区里来了“小巷法官”

“王法官,我住的房子要旧改了,请问我这种情况到底搬还是不搬合适呢?”当天下午1时50分,是王蓓蕾接待的第二波居民。这位来咨询的居民表示,自己居住的房屋面临旧改,但房屋的承租人和户口簿上写的都是妹妹的名字,但当初的房款却是自己支付的。至今她和妹妹还没有就征收补偿款达成共识,所以没有搬离房屋。

“过去我都是在法庭上和当事人见面,把法庭‘搬’到社区里,直接接待居民等还是头一遭。”她表示,旧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利益诉求复杂、矛盾纠纷高发、处置难度大。如何让法治成为推动旧改的“神器”?她承担“新身份”后,一直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王蓓蕾法官长期从事房产审判,对旧改征收的政策十分熟悉,她耐心为居民算了两笔搬与不搬利弊的“账”,由此建议居民,“拒不搬离房屋,对你而言弊大于利。”因为来自权威的法官,剖析的都是矛盾的关键法律点,居民“听得进”,态度冷静了许多。法官也和其所在的居委干部沟通,建议为居民组织一场调解会,尽量用调解的方式达成家庭内部共识,既不伤和气,又有利于旧改的顺利推进。

图说:工作站

法律天团推动“老房有喜”

城市更新对于居民而言,意味着“老房有喜”,可以大大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所以多数居民都表示支持。但在实际旧改征收中,还是会经常出现“卡壳”的现象。黄浦区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地块中迟迟不愿意签约的居民,近九成都是因为家庭动迁款分配不均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黄浦区法院发布的《2017年-2020年共有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统计数据,2017年该院的共有纠纷案件仅为135件。但2020年一年,黄浦区法院共有纠纷案件收案量已激增至1169件,增长率达到765.93%。2021年上半年,黄浦区法院共有纠纷案件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共有纠纷案件收案量,这与旧改征收的加速推进相关。

如何创新完善征收模式,让居民们明明白白、开开心心签约,开启幸福的新生活?今年5月8日,黄浦区法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福州路征收地块昭通居委会开展了一场有关征收利益分割的法律宣讲和法律咨询。没想到,法官的“现身说法”受到了居民的热捧。法院相关负责人由此想到,能否建立长效的共有纠纷巡回审判调解工作机制,从源头介入,预防并就地解决矛盾?外滩街道与黄浦区法院的想法不谋而合,双方共同商定在外滩街道筹备设立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

2021年8月19日,外滩街道和黄浦区法院联合成立的外滩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正式启用,黄浦法院的专业团队每周三在工作站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在每次接待前,我们都要做足‘功课’,预约来访居民的诉求是什么?矛盾点是什么?要研究好相应的对策,居民来了能给出专业可行的建议。”王蓓蕾表示,法官能来现场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她往往建议社区干部等陪同居民前来,参与到咨询中来,让社区干部在“实战”中提高法律素养,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始发阶段,既推动旧区改造,也降低居民的诉讼成本。

图说:工作制度

据了解,在旧改征收中,相关部门还组建了由律师、人民调解员和志愿者组成的人民调解工作小组,深入社区参与纠纷调解。同时,发挥社区党员干部中“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公信人士的作用,为居民分析情理法,促成家庭矛盾的解决。

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写入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期间,上海全市将力争实现“2000年底之前建成的、纳入改造范围的、符合改造条件的各类旧住房改造”全覆盖。    今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施行。这些都让城市更新有了更强有力的“驱动力”。

黄浦区副区长杨东升表示,黄浦区运用“政府汇聚合力、法治均衡权利、调解共建和谐”,形成了一整套系统集成的机制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法治政府引领城市更新,使地方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