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普陀这里曾写下民族工业重要篇章!

2021-10-05 15:03:58 来源:上海普陀 选稿:汪秦

除了几栋保留的老厂房建筑,现在几乎看不出潘家湾曾经的面貌了。

图片说明:连接彭越浦两岸的潘家湾桥

二十多年前,苏州河还是一条黑臭河道。在潘家湾,河南岸排列着几家大厂,上海面粉公司那高大的麦仓非常醒目;过了莫干山路是申新九厂,窗栅栏上飘散着丝丝缕缕棉絮......河北岸就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棚户区“三湾一弄”,潘家湾正是其中一湾,老上海人眼中的“下只角”。

图片说明:阜丰面粉厂老照片

而再回溯一百年前,阜丰面粉厂在这里开启了中国民族工业新篇章;荣氏家族大展身手,开创福新、申新伟业;工人运动的火种在动荡岁月被一次次点燃。

被淡忘的名字“叉袋角”

地方志记载,十九世纪初,潘家湾地区还是港叉纵横、人烟稀少的荒滩。到十九世纪中叶,才有居民迁来,在彭越浦南岸一带滩地上耕种捕鱼为业,形成村落。因村民中以潘姓较多,村处河湾,乃称村名为潘家湾。

图片说明:潘家湾支路低矮的棚户楼

二十世纪初,铁路在潘家湾东面通过,交通便利,居民渐增。1899年,潘家湾南岸被划入公共租界,其后发展成为上海的主要工业区。由于租界内管理严、房租高,大批工人就选择在地价低廉的北岸居住。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潘家湾一带遭到战火摧残,逐渐沦为棚户区、贫民窟,住宅多为芦棚、草屋、简屋,居民生活贫困,环境脏乱,缺少公共卫生设施,此后便与潭子湾、朱家湾、药水弄合称为“三湾一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协助居民改善住宅,修筑道路,增设水电卫生等生活设施,完善基本保障。1998年,普陀区政府与中远(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分三期进行动迁。建筑工程于1999年开工,曾经市区最大、最集中的危棚简屋地区“两湾一宅”,变成了上海著名的商品房小区“中远两湾城”。

现在,“两湾一宅”老居民故地重游,已无从找回当年旧址。在中远两湾城的建设中,消失的不仅是那些仅容一人行进的里弄小巷,甚至连马路、河道也变了样。1950年,这一带曾开辟铺设了潘家湾路和潘家湾支路,沿街分布各类日用品商店,是棚户区的主要道路。建设过程中,这两条路被抹去,重新诞生了一条绿洲湾路。彭越浦是苏州河的北岸支流,自北而来,越过铁路,曲折向西在潭子湾注入苏州河。最初的潘家湾村落就聚集在其南岸,河上曾有潘家湾桥,也称天助桥。而在中远两湾城的同期建设中,彭越浦被重新变更了走向,经过铁路后改道直接南行,在潘家湾注入苏州河。原来向西的河道被填没,建起了住宅和绿地,潘家湾桥也从此消失。那么今天还能找到潘家湾的地名痕迹吗?在交通路恒丰北路口,仍有潘家湾人行地道,连接铁路南北两边,通向远景路。

图片说明:1990年地图上的潘家湾路,现已消失;向西流彭越浦线已改道向南在潘家湾汇入苏州河

潘家湾的名字,有幸被刻入“中远两湾城”,但有些地名则被渐渐淡忘。在上海的地名用词习惯中,当河流发生急弯时,凹进的一侧河岸处被称作“湾”,而凸出一侧形成的夹角被称作“嘴”或“角”。与潘家湾相对的,就有一处已经被淡忘的地名——叉袋角,它可泛指南达安远路,西近昌化路的苏州河两岸,覆盖潘家湾、长寿湾的凸凹地带。这里正是苏州河的两大河曲,一北一南曲度分别为60度和90度。在民国《法华乡志》中,这里称为“沙袋角”。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地图中,这片三角河曲处即被标为“叉袋角”。

图片说明:当地居民早年的生活样貌

叉袋是江南地区农家使用的一种大口袋,多用麻编织,袋口有两只“耳朵襻”,形似现在使用的马夹袋。收割的农作物被装入袋中,把耳朵襻打结,就可插入扁担挑走。“叉袋角”的得名,或许是河岸曲折多弯形似叉袋的“耳朵襻”。另外,在静安区安远路以南,淮安路以北一带,也有被称作叉袋角。

诞生面粉工业多项“第一”

叉袋角的得名,还有一种解释是,当时这一带建有面粉厂,工人每日接触面粉袋,其两角叉开像河曲之角,乃将沙袋角改称为叉袋角。近代,上海面粉工业两巨头在叉袋角为邻。如今天安 千树项目内四栋老建筑正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1898年,来自安徽寿县的孙多森、孙多鑫兄弟等人集资在潘家湾南岸创办阜丰面粉厂,并于1900年投入生产,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开工之初,工厂日产面粉2600包,注册商标为“自行车”牌。1904年-1932年,阜丰厂经过三次扩建,成为当时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机器面粉厂。同时,阜丰又不断吞并其他小厂,扩大生产规模。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阜丰面粉系统日产面粉达到47800包,整体生产规模占全市面粉生产能力的35%左右。

图片说明:福新第二(右)、第四(左)、第八(中)面粉厂老照片

1912年,来自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合作在上海开办福新机器面粉厂。1913年,他们买下阜丰面粉厂西侧土地,建设福新二厂。1919年,福新又收购西邻的中兴面粉厂,更名为福新四厂,并在二厂和四厂中间地块建成福新八厂。由此,二厂、四厂、八厂沿苏州河并列一排,东西长390米,蔚为壮观,是当时中国面粉工业中最大的联合工厂。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福新面粉总公司总资本达到250万元,为1912年初创时的62.5倍,日产面粉5.11万包,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机制面粉厂。

1956年,福新面粉厂与阜丰面粉厂合并经营,定名为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潘家湾的两大面粉厂合为一体,并于1956年更名为上海面粉厂,到1984年组建为上海面粉公司。现存潘家湾的四栋历史建筑,分别是建于1899年的原阜丰面粉厂厂房和办公楼,建于1913年的原福新面粉厂小包装面粉仓库及工厂厂房。旧址于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级优秀历史建筑,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经过“天安 千树”的修葺改造,它们未来将以什么样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令人期待。

图片说明:阜丰面粉厂办公楼今貌

荣氏家族两代人的兴国梦

荣氏家族以实业兴国、护国、荣国为理念,堪称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他们与潘家湾也有着很深渊源。荣氏家族第一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称号。除了涉足面粉业,他们还在1915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至1931年,通过新建或收购,他们在上海成立了申新二、五、六、七、八、九厂,其中申新九厂与福新面粉二、四、八厂仅一街之隔。

图片说明:1940年申新九厂大门

虽然排行老九,但论及规模和年纪,申新九厂却数第一。论规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它是全国最大的私营棉纺织厂,在申新各厂中产量最大、利润最高,生产水平达到同类工厂之冠。论历史,其前身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在洋务派大臣李鸿章的主导下,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筹建,选址沪东杨树浦路,并于1889年正式投产。在今上海纺织博物馆内,还陈列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时使用的会议桌椅,以东南亚柚木制成,雕刻精美,中西合璧,不禁让人联想起李鸿章与同僚们在此议事的场景。

图片说明:申新九厂职工宿舍旧址

此后,工厂曾更名华盛、又新、集成、三新等名。直到1931年,被荣宗敬收购,并着手将全部机器设备搬迁至沪西澳门路,成立申新九厂。当时的澳门路一带多为日商纱厂,荣氏兄弟选择来此全资创办申新九厂,正是为了展示国人振兴民族实业的决心。

图片说明: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

新中国成立后,荣氏家族第二代、荣德生之子荣毅仁主持起家族的纺织产业事务,积极推动申新各厂公私合营,为振兴新中国工业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红色资本家”的称号。1956年,毛泽东主席曾特地来到公私合营申新九厂视察。该厂后来一度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1992年又恢复原名。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设备相对陈旧、历史包袱沉重的上海纺织工业渐渐失去竞争优势,而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历史必然,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压缩初级加工能力,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转型才能获得新生。1998年,纺织压锭“第一锤”在申新九厂砸响,开启了上海纺织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变革。

曾经6.86万平方米的厂区,如今已变了模样,建起了月星家居茂、纺博大厦等,但仍保留了纺部、织部厂房和女工宿舍等历史建筑。而在上海纺织博物馆里,你还能寻访到一些与申新纺织公司、申新九厂相关的文物展品。

工业遗产也是红色史迹

在上海市文旅局近期发布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中,普陀区有15处红色文化资源收录在内。其中三处与潘家湾关系密切,分别是阜丰福新面粉厂旧址(沪西战地服务团旧址)、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遗址、申九“二 二”斗争纪念地点,这些红色地标背后,是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史。

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遗址,原址在潘家湾路三德里277弄12-22号,前身为沪西工友俱乐部。1924年9月,在中共中央委员、工运负责人项英领导下,在今安远路成立了沪西工友俱乐部。他和邓中夏、李立三、刘华、瞿秋白、恽代英等经常到俱乐部给工人们讲课,在周边19个纱厂中建立了工会组织,成员发展到近千人。

1925年初,沪西工友俱乐部迁至苏州河北岸的三德里,继续领导沪西工人运动。同年5月15日,沪西工运领袖、工人顾正红在日商内外棉七厂的抗议活动中伤重牺牲,沪西工友俱乐部当即组织日商纱厂工人发表罢工宣言,抗议暴行。5月24日,俱乐部在附近的潭子湾广场主持召开上海各界公祭顾正红烈士大会。5月30日,开展示威游行的工人群众在南京路遭到租界巡捕射杀,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进一步激起工人的怒火。5月31日,上海总工会宣布举行全市工人总罢工,之后在上海市区设立多个办事处,并以原沪西工友俱乐部为上海总工会(小沙渡)第四办事处。但9月18日,上海总工会被奉系军阀封闭,并通缉总工会负责人,总工会和各个办事处被迫转入秘密活动。

图片说明:现位于中远实验学校内的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旧址纪念墙

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遗址于1977年被列为上海市级革命纪念地,1989年公布为普陀区第一批革命纪念地。因其原址已不存,所以在二十一世纪初,纪念地移建于远景路801号中远实验学校内,塑“五卅运动”浮雕纪念像,并立碑纪念。

阜丰福新面粉厂旧址能被列为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来自“沪西战地服务团旧址”身份的加持。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派下,三名中共党员来到潘家湾,在阜丰、福新面粉厂组织工人建立沪西国民战时服务团,在沪西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人运动。服务团由失业工人、阜丰和福新面粉厂、美亚等几家绸厂及申新纱厂等工人组成,队员最多时达到千余人,其中骨干分子80多人,培养训练了一批积极分子,在一些工厂中发展了抗日力量。

在上海纺织博物馆门前《纺织魂》雕塑旁,有一块纪念碑:申九“二 二”斗争所在地。1948年上海物价飞涨,工人生活越来越困难。1月30日,申新九厂的7300多名工人为改善待遇,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延续3天,让国民党当局惶恐不安。2月2日,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警包围工厂,强令罢工工人离场,但这并没有吓退工人。之后,上千名武装军警朝厂区释放催泪弹,开枪射击,并以装甲车开道冲击紧闭的工厂大门。工人奋起反抗,最终有三名女工英勇牺牲,140多人受伤,200多人被捕,史称“二二惨案”。1989年,申九“二 二”斗争纪念地公布为普陀区第一批革命纪念地,并在澳门路150号立碑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