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流鼻涕、裂嘴唇,原来是因为我霜降时没吃这些……

2021-10-23 11:49:51 来源:共青团中央 选稿:李婉怡

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

太阳黄经到达210°

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霜降已经悄然而至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我们即将迈入冬天“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在这一天,树叶枯黄万千落叶从树梢纷纷飘落落在千里沃野中落在“气肃而凝”的冰晶白霜上

霜降之“霜”

古时候人们认为霜是从天上悄悄地降下来的所以就有了“霜降”这个词其实,霜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在寒冷的大地表面或物体表面上直接凝华结晶而成

一片叶的霜降

小叶子在树枝上听树妈妈描述霜降人间便对此很是憧憬

于是团团带着小叶子一起去看看什么是霜降

清晨的天气微凉

团团和小叶子的第一站是一本遗落在窗边的诗集他们一同聆听着来自千百年前的绝唱……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问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一候时豺狼大量捕猎进食,以便度过不易觅食的寒冬。诗人在此引用了豺祭兽的典故,饮上一杯美酒,忘却身处他乡的思乡之愁。

《九月登李明府北楼》

【唐】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此诗抒发长居他乡的游子刘长卿秋日登高远眺,见远处树木苍白、人烟渺渺,听闻失群的孤雁叫声格外悲切,内心难以言喻的羁旅之思。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上片借寂寥之景抒发作者渴望超脱却又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下片借登高宴饮抒发作者通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全词展现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伤的矛盾心境。

民俗

小叶子趴在团团肩上望着万里晴空感受着霜降的气息

历史的长河积淀了许多有趣的节气民俗霜降时节的百姓们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

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既可以使我们呼吸新鲜空气,又可以使我们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赏菊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霜降时节正值秋菊盛开,我国多地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农事

团团和小叶子来到了田间映入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

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要及时收拔,否则会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在华北部分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霜降之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收已经扫尾。

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杂交稻、晚稻才收割;早茬麦,早茬油菜才刚刚播种。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地,田地里忙得火热。

霜降期间的低温霜冻是这一时期影响作物生长的最不利的气象灾害。因此霜降节气前后,不少气象台站,都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增加了霜和霜冻的预报项目。

美食

叶子和团团循着人群在大街小巷中探寻着霜降时节的美食

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对此民间有俗语“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霜降吃柿子,不会裂嘴唇”。

传说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寒,食不果腹。一年霜降之时,饿得两眼发黑、浑身无力的朱元璋偶然经过一个小村庄,发现村边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

朱元璋见后兴奋不已,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饱餐了一顿柿子,这才挨了过去。而且一整个冬天没有流鼻涕,也没有裂嘴唇。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再次路过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上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心中思绪万千的朱元璋仰望着这棵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亲自爬到树上,将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

此后,这个故事和霜降吃柿子的习俗慢慢在在民间流传开来。

吃鸭子

“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这句谚语表达出人们在霜降这一天有进补的习俗,特别是在闽南地区,进补的食材以鸭子为主。鸭肉肉质鲜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吃牛肉

不少地方也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地区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吃牛河炒粉、牛肉炒萝卜、牛腩煲等菜品补充能量,使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跟着团团和小叶子畅游的你是否更加了解霜降呢

霜降作为我国传统节气之一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争做文化传播者是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