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听志愿军老战士讲述峥嵘岁月里的青春年华

2021-10-31 06:58:00 作者:郑宜庸 来源:解放军报

日前,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在全国公映。他们是谁?年轻的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是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0年出国征战时,他们热血方刚正年轻。

抗美援朝题材作为中国纪录片众多创作题材中的一种,无论创作角度如何独特、艺术手段是否丰富,作品最重要主题都必然是展现志愿军战士捍卫和平正义的英勇气概。在特定主题的前提下,这部98分钟的纪录电影聚焦志愿军战士的个人经历、心理状态,讲述他们从普通青年成长为英雄战士的故事。

据报道,该片历时4年拍摄制作,走访了近50位志愿军老战士,选取了其中26位成为银幕上的讲述者。片中,这26位志愿军老战士,曾经是炮兵、文艺兵、军医、翻译、司机、后勤人员等,虽然年龄、兵种、参军时间不同,但都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由他们来口述历史,其代表性不言而喻。该片紧扣两个关键词:“1950”“年轻”,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从个体记忆的微观角度,以内在情感牵引叙事,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鲜活的细节带给观众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听着老战士们的深情述说,我们不禁动容:漂亮的戴姓女兵被炮弹击中时,她的两条长辫搭在河边石头上,血肉模糊;侦察兵怎样趁着夜色潜入敌营为挨饿的战友们捧回热枣糕;过春节时,战士们就着弹坑积水吃饺子;五名女兵在洞口互相抓虱子,其中一名女兵被敌机的子弹射中,当场牺牲……

老战士们既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又是这段历史的观察者。时隔71年,他们的记忆可靠吗?老战士王贯三说:“这个我的记忆可能……”老战士刘素谦也想不起来自己是哪年参战的。按理,老战士们这些模糊瞬间可以删去,但创作者没有避讳,而是选择让他们如实呈现当下的状态,说出自己因年代久远可能变得模糊的记忆,反而让观众倍感真切,沉浸在老战士们的口述中。

片中,老战士们还真实述说自己的紧张、脆弱、遗憾、委屈:“我们出去的时候是不知道的,心情是紧张”“我才知道什么叫战场”“我不愿意想过去,不愿意想,一想控制不了”“我宁可什么都不要,我也要把你带回去”……从老战士们口语化的讲述中,从年老与年轻的今昔强烈对比中,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平的珍贵,认识到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不可否认,影片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什么样的记忆能够被保留?决定记忆被建构的力量是什么?个体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需要通过倾听、记录,被看见、被传播,才能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由此,集体记忆才得以从多方位全面反映历史。随着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相继离世,抗美援朝集体记忆补充建构迫在眉睫。正如老战士刘素谦所言:“你们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了。”影片公映之际,她与世长辞。

影片通过抢救式的拍摄、挖掘和记录老战士们的记忆,充分发挥个体记忆的历史价值,让抗美援朝这段国人共有的记忆有了独特角度和温度,同时也诠释了军人的使命担当、爱国情怀。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该片站在人性的角度展示军人的坚强意志与柔软内心,彰显坚守信仰的不易与伟大。当片尾字幕缓慢滚动上升时,老战士们在左边的小画框中再次现身,表达他们对于和平的热爱以及对于国家的祝福,影片的情感基调由缅怀烈士的哀思悲情转化为褒扬军人的不朽军魂。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这是一场71年前的年轻人与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隔空对话,也是用影像铭记历史、致敬“最可爱的人”。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我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离家尚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他们,永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