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人袁功釪和他的21张选民证:新中国最早的选民证你见过吗?
东方网11月16日消息:今天上午,上海金山区张堰镇,90岁的袁功釪老伯郑重地把选民证交给78岁的妻子王瑞芝,妻子赶到投票点认真地写票、投票。
78岁的王瑞芝老人在投票
投票后,袁老伯珍重地把他和妻子的选民证夹进自己的小相册,这里藏着他的68年的选举记忆。
今天是上海的选举日,袁老伯和万千上海选民一起见证“全过程人民民主”。据“上海人大”微信公号最新公布的消息,上海16个区、108个乡镇,将依法选出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14000余名。目前,上海全市已登记选民1270多万人,其中沪籍人口登记数1178多万人,沪籍登记率为92.5%,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登记数比上届增加了2倍多。
袁功釪的这本相册里,收藏着近四十张选民证,其中有不同年份参加金山区(县)人大选举、金山区(县)张堰镇人大选举的选民证,还有一些近几年来金山区张堰镇东风居民区居委会选举的选民证。这些选民证中,21张属于他,17张属于妻子王瑞芝。而最新的这张选民证是11月11日,金山区张堰镇东风居委会工作人员送到家里的。
袁功釪把每一张选民证都仔细地贴在纸上,完好无损地存放好。这个相册就像一本小小的档案,记录着他参加过的每一次选举。记者数了数,袁功釪本人的、盖有金山区(金山县)选举委员会的公章选民证就有10张,分别是1984年、1987年、1990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2011年、2016年和2021年。金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区选举办副主任汤美娣告诉记者,基层选举从前曾经是三年一次,现在是五年一次。“老人把68年中的一张张选民证都积累存档,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选民证中,最早的是一张1953年的竖版选民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选举,当时22岁的袁功釪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选民,收到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次地方人大代表选举。
这张选民证纸张已经微微泛黄,无痕无损,上面是梯形,下面长方形的黑色边框,最上面用繁体字写着“选民证”,下面竖向排版,从右到左分为三栏。右侧有两项注意事项:一,凭证参加选举;二,只准本人使用。
中间是姓名袁功釪,性别男,年龄二十二岁;左端落款是金山县张堰镇选举委员会发,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六日。
其中部分信息由工作人员用毛笔手写填上,左下角盖着红色方形公章,右下角盖着“已选”。
图片说明:袁老伯和妻子王瑞芝
回想起当时参与投票的情景,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袁老伯依旧记忆犹新:“(当时)张堰镇上的人都要去剧场,排队进去,拿着这张纸,就是选民证,这上面写了‘已选’。”
袁老伯谈到当年参加选举时的心情,他依然十分激动:“激动,很自豪,我有选举权了,这多光荣啊!但是当时没有收藏的概念。投完票之后没舍得扔,看书的时候缺书签,顺手就把它们都夹在书里了。七十年代的时候,觉得这些选民证收集起来挺有意义,就把它们全部从书里找出来,好好保存起来了。”
袁老伯一边说着,一边翻过相册的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字迹由毛笔字、钢笔字变为打印字,字体由繁体变为简体,由曾经的黄草纸变成了雪白的纸,版式由竖版变为横版,公章上的字样由原先的金山县变成了现在的上海市金山区,袁功釪的年纪也从1953年的选举证上的二十二岁变成了2021年的九十岁,但在这跨越68年的两张选举证上,有两项注意事项始终没变,沿用至今:“一,凭证参加选举;二,只准本人使用。”
退休前,从药材公司到供销社,袁老伯的工作不断变换,即便工作再繁忙,但每次选举他都准时出席。哪怕在外出差,他也会第一时间赶回,认真地投出自己的一票。每一张选民证也被老人像宝贝似的珍藏下来。
金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区选举办副主任汤美娣表示,老人积累下的不同时期的选民证,说明他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自己民主权利十分重视。一张张选民证,反映了金山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