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主要土地类型有哪些,规模如何?

2021-12-03 15:59:30 来源:市规划资源局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相关解答,请查收(下)

2021-11-27 市规划资源局

本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是规划资源部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的一份高质量答卷,全面准确掌握了本市国土利用状况和资源家底,对提升规划资源精细化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更多“三调”相关内容为您解答↓

Q:上海市主要土地类型有哪些,规模如何?

A:上海市主要土地类型包括耕地242.9万亩、园地22.6万亩、林地122.7万亩、湿地7.3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1万公顷,另有其他土地。

Q:上海市自然资源分布较多的地区有哪些?

A:上海市重要自然资源涉及耕地、林地、湿地、河湖水面等。“三调”数据显示,全市92%的耕地分布在崇明区、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72%的林地分布在崇明区、浦东新区、奉贤区、青浦区;97%的湿地分布在崇明区、岛屿岛滩、浦东新区。

Q:上海市耕地保护面临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持续落实耕地保护?

A:“三调”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耕地规模为243万亩,与“上海 2035”规划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余量。此次调查,反映出上海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双重压力下,要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必须毫不动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毫不动摇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等重大决策部署。

为持续落实耕地保护,本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划定并守好本市耕地保护空间,支撑大都市农业发展。本市以“三调”成果为基础,已经划定了202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含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万亩部管储备地块、49万亩市管储备地块),对该部分耕地,本市将实施最高等级的严格保护。2020年底,本市出台了《关于本市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加强耕地保护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创新实施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用途管制措施,对202万亩耕地强化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严格限定允许占用类型,严格规范补划和审批程序。按照梯次补划调优,始终保持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空间的数量和质量底线不突破。同时,本市还出台了《上海市关于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助力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二是识别耕地后备潜力集中分布区域,多渠道补充耕地。结合现状耕地和补充耕地潜力空间,划定土地整备引导区,作为土地整治形成新增耕地的重点空间,引导今后的耕地进一步集中;通过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逐步优化耕地布局。持续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腾挪用地空间,增加补充耕地面积。三是落实政府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通过土地利用情况的日常巡查和遥感监测,及时发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加大违法占用耕地的执法力度,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作为区、镇政府重要考核指标,党政同责,进一步压实区、镇两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四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形成全社会保护耕地、遏制乱占耕地的共识,确保耕地保护底线不突破。耕地是确保本市农产品产能稳定的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同时,耕地不仅有农产品生产功能,还具有生态保育、环境改善、景观优化、风貌保存等复合性功能。保护耕地,按规划任务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耕地的多重功能,将有力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保制度,需要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

Q: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请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A:2007-2009年的“二调”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对全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二调”以来,全市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依据《土地调查条例》每十年进行一次土地调查的规定,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18年9月本市全面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为查清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工作。本市将在国家顶层设计框架下,逐步建立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的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形成协同有序的工作机制,构建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建成统一权威的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及时跟踪监测全市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利用的效率,为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提供基础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