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双碳背景下的投资机会有哪些?

2021-12-03 16:51:00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11月30日,澎湃新闻2021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在澎湃新闻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演播室以线上方式召开。本次高峰论坛主题为“减碳新浪潮 金融新生态”,由澎湃新闻主办,华尔街见闻联合主办,并获得雪松控股大力支持。

圆桌对话以“双碳背景下的投资机会”为主题

在峰会的后半议程里,一场主题为“双碳背景下的投资机会”的圆桌对话引起了诸多关注。这场深度对话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主持,特许金融分析师、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研究所副所长陈果;汇丰晋信基金研究总监、基金经理陆彬分别就“双碳的投资机会”、“中国市场上推行ESG投资”、“对碳交易的看法和投资机会”及“双碳投资中需要预防的风险”四个议题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三位嘉宾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新能源市场和ESG投资的机会非常大,而碳交易市场衍生出来的投资机会也将非常多。而在风险防范方面,需要从环境风险、转型风险、道德风险三方面来把控,来有效防范投资风险。

以下是圆桌对话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

蒋展:各位线上的观众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组织方、主办方澎湃给我们这样一次机会,邀请我们参加这次圆桌。欢迎参加圆桌的各位专家!

刚才几位主旨演讲嘉宾已经就双碳做了各个方面的诠释。大家都知道,双碳的机遇,商机都是百万亿级的。无论是在新能源、新能源的应用,包括传统企业的低碳转型,都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从长期的商机来看,短期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今年很多限电令、煤炭价格高涨,能源供应紧张。从短期走向长期的过程中间,双碳如何破局,特别是对广大投资人来说有些什么样的投资机会?这里请三位嘉宾分享。

首先有请线上的戴康总为我们谈一谈双碳的投资机会,有请戴康总!

特许金融分析师、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

特许金融分析师、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

戴康:感谢澎湃的邀请!展教授好,两位投资者好。我先从产能的角度看一下能源转型给投资市场带来的一些机会。

首先,从产能的视角来看,碳中和带来的供给收缩对于行业有一定的涨价预期。在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和之后供给收缩的常态,导致企业产能供给在低位,而我们看到今年的产能利用率是在持续的高位,所以它处于供需紧平衡的状态。

今年,全球经济有所修复,部分产能利用率高位和产能供给存在滞后期的上游资源行业形成了供需缺口,所以它有一些涨价。除了上游资源的涨价之外,供需缺口潜在扩张,中游制造,可选消费行业也有一些涨价的潜力。

我们看到在A股市场上,各个产业链上,基本今年上游是表现的比较好,不仅局限于消费的上游,制造业的上游,包括新能源车、光伏的上游。也有一些传统的行业,比如说像煤炭、钢铁、玻璃这一类。

从中期来看,供需紧平衡的行业还是可以继续去观察它的投资机会。包括“3060”的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去增加新能源的占比。除了政策扶持,新能源技术及技术迭代升级之外,还需要一些行政的手段压缩我们刚刚所说的高耗能产业的占比。在供需缺口和新能源的角度来讲,能源的转型可能带来机会。

我们今年看多一些限电限产的政策,也和这个有关,它的集中度也有所上升,包括这些行业,这是我们从传统行业和新能源角度来看可能会带来的机会,我们刚刚讲的主要是传统行业和领域的投资机会。

从整个新能源的角度来讲,包括新能源车,光伏,建筑的节能减排,甚至是包括环保产业,这些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整个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从先立后破的角度来讲,带来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能源转型,包括清洁能源方面带来了投资机会。

蒋展:谢谢戴康总,戴总从产能、技术、政策等多个角度,诠释了短期为什么会出现上游的涨价到中期和长期的机会,特别是戴总刚刚提到先立后破的观点,不知道在座两位嘉宾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先问一下陈果总。刚刚戴康总提到和新能源相关的方向特别多,从细的角度,有些什么样的投资机会,在投资机会中,是不是会有一些误区?有请陈果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研究所副所长陈果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研究所副所长陈果

陈果:谢谢蒋教授。

首先,今年我们看资本市场的表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股票沟都有过不错表现,同时实体层面也出现了蒋教授前面所说的复杂矛盾的现象,甚至中国有一些区域居民用电受到了限制。我们在讲能源转型的同时,看到的是传统能源的紧张,和价格上涨。我理解这件事情,首先要明确能源转型是经济转型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那么其次,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转型的进程中,我们确实也需要有关方面做一些主动的引导和推进,它会造成阶段性的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并不一定完全同步,会造成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比如我们看到一些传统能源或者说商品价格上涨,本质上是我们限产能,限产量,限供给,我们快速变化它的供给。可是,经济结构转型没有那么快,传统能源的需求变化没有那么快,这个很大程度导致前期出现的供应紧缺和价格猛涨,当然在资本市场上也体现为一种投资机会。

第三,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要区分长期趋势和短期问题。

1.我们今年看到上游旧能源和新能源都有机会,但是能源转型这个大趋势来说,碳中和是长周期,新能源是长期机会。

2.新能源革命对相关产业带来很多衍生的投资机会,包括未来的储能,都是增量变革。

3.未来会有新的市场化机制和平台,比如说碳交易的平台,这也会带来机会,比如说在碳减排处理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实际上又获得了新的双碳红利或者双碳的资产,这些都是新增的机会。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传统能源的价格上涨,我认为本质上是阶段性的能源转型和经济转型不同步的结果,它是一个阶段性的特征,这个特征会存在,会带来估值区间的变化,但是拉到更长的维度来看,最终能源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会同步,所以新能源是时代主线。

蒋展:谢谢陈果总从经济结构转型和能源转型在短期阶段性的不同步,导致短期不一致,到长期来说,我们还是会看到主线会回到新能源,所以我们还是看好新能源这一块。   

陆彬总,我刚刚听说陆彬总在新能源布局非常早,在你的带领下,团队获得了很好的收益。现在大家很追捧新能源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价格也不菲,走向未来,你觉得投资机会在哪里?

汇丰晋信基金研究总监、基金经理陆彬

汇丰晋信基金研究总监、基金经理陆彬

陆彬:非常感谢主持人的问题,两位首席讲得非常清楚。因为我是低碳基金的基金经理,我在做一线基金的投资,从投资的角度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汇报。  

我们比较早的投了新能源,但是我觉得碳中和或者双碳有可能是这一轮结构性市场的主线,这不仅仅局限在新能源行业,因为整个碳中和和双碳的影响时间会非常长,大家都看到了2030年和2050年的时间计划。

同时,这个方向的影响面非常广,不仅是新能源行业,很多行业,周期行业、制造行业都会有很深远的影响。最后,这一块参与的国家和政治体非常多。所以我们认为双碳和碳中和会成为一个投资的主线。

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它是一个主线,它有哪些具体方面的影响?我从投资的角度,觉得双碳和碳中和可能有三个比较大方面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变化:

第一,肯定是和电力相关,新能源也是这里面的重要部分。我们认为和电相关的所有行业都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因为目前来看,以电的使用和存储和载体比较清洁。只要和电相关,新能源发电、光伏、风电、核电,电的使用端,新能源汽车,电的存储端储能,电的运输端,这一块是投资的巨大变化,也有很多机会。新能源大家都知道,过去几年表现得非常好,这是我们觉得影响最大的第一个方面,跟电相关的很多领域都会有巨大的变化。

第二,我们觉得和周期制造的龙头公司也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要完成双碳、碳中和,经济还是要发展。怎样在双碳和经济同步协调的过程当中完成转型?我们认为这些周期行业,煤炭龙头公司会充分受益,这些行业进入的门槛和壁垒会大幅提高,龙头公司有大量的研发支出,他们会充分受益于盈利中枢的提升和估值中枢的提升,所以我们觉得第二个巨大的投资机会是周期制造的龙头公司。

第三,我觉得这是未来大家要密切关注的。前面两个,刚才两位首席都阐述了,一个是周期行业,一个是新能源行业。我们觉得环保科技公司或者是科技环保公司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很多超级承担股诞生的地方。因为这个政策的方向可能提出的时间不是特别久,有几年的时间,这些创业的企业、科学家、教授的产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会迸发出来,在不怎么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降碳,这些产品,这些技术,这些工艺,这些上市公司,创业公司有可能会长大,做得非常大,所以结合到主持人的问题,往后看,科技环保公司或者环保科技公司这一类投资机会需要密切关注,这是我大概的观点。

蒋展:谢谢陆彬总。谈了三个方面,尤其环保科技是陆彬总特别关注的,不仅是传统转型,更多是技术引领,从源头上改变低碳、减碳的问题。

接着陆彬总刚刚说的,环保问题也是我们目前市场关注的ESG概念的重要部分,E就是环保。ESG投资最早2004年由联合国首次提出,带此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球市场和监管特别关注,在ESG投资的大概念下,我想请教在座各位,在中国市场上推行ESG投资上面,请问大家有什么看法?这次我们从陈果总先讲起。

陈果:ESG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可期,也具备了一些初步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它也面临一些技术上的挑战。

ESG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治理层面的关注,是在传统的投资评价体系当中新增加了一个维度,如果说投资评价,第一个维度关注收益率,第二个维度,我们关注它的风险或者说波动性。实际上,ESG是第三个维度,本质是在关注投资产生了什么样的外部性。

这种投资理念在中国推广,它有初步的土壤,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接受了价值投资,我们目前讲双碳,讲碳中和本身也是ESG广泛概念中的一个分支。    未来,它的推广发展可能存在哪些挑战我们需要注意?

我认为首先一个问题是,ESG投资最终要达到的是,企业、投资经理和资金来源方理念一致,不能只是投资经理一厢情愿。企业先不谈,我们要注意资金来源方是否真心接受ESG的理念还是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去推广营销?ESG的理念要让广大资金来源方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我们可以讲他积累了多少财富,这是第一个维度,然后我们讲他是不是身心健康,这是第二个维度。最后,我们再讲他除了独善其身之外,对社会做了做大正面贡献,有没有兼济天下。这是第三个维度。 但是当我们发现第三个维度要推广起来有点难,我们回到了好人有好报,本质上没有完全接受第三个维度,还是在借助第一个维度思考。所以推广ESG理念,本质上要求资金方已经不完全用收益率思考问题,当然作为过渡阶段,实践中往往是使用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来解决这个思维鸿沟。

另一个问题是ESG的量化是复杂的,同时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对于ESG概念的认准不能简单看西方或者海外的标准,财务的指标,包括金融的指标,很容易理解标准化、统一化。对于ESG的评估,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观念,中国ESG投资和西方会有一定的区别,要做到本土化,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蒋展:好的,谢谢陈果总。如果我们讲双碳,主调是机会。进入ESG,陈果总言下之意主调是挑战。ESG这个概念在中国逐渐被大家认识,被大家重视,但是在实操过程当中,确实有很多难点、痛苦如何披露,如何评估,这都是问题。我想就这些难点、痛点包括机会,请线上的戴康和我们分享一下关于ESG投资,有请戴总。

戴康:目前国内没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对于ESG前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金融行业和制造业已经开始定期披露。截至去年底,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和CSR报告比例已经达到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参考港股的经验,今年在年中左右的时间,港股上市公司ESG的信息披露率已经超过九成。在双碳目标战略顶层设计的引领下,A股上市公司ESG的披露率我认为未来还是会有大幅的提升。

从两个角度看这样一个趋势:

ESG的理念投资和双碳目标顶层设计还是比较契合的。

有两个逻辑:

1.碳中和这个目标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根据发改委监测中心的研究,如果我们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的资金需求可能要达到3.1万亿到3.6万亿,目前资金供给是严重不足的,每年只有5000多亿,资金缺口每年超过2.5万亿的。如果我们看一些研究的分析,在2021年—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达到3.8万亿,其中在2021年到2030年,年平均缺口是2.7万亿,跟刚刚我们所说的也是互洽的。在2031年—2060年之后,这个资金缺口会进一步放大,所以碳中和目标的巨大资金需求,政府的资金只能覆盖一小部分,它的剩余资金缺口需要靠市场资金和企业投资弥补。

2.刚刚陈果谈到一个问题,碳中和投资的外部性可能也会导致企业自发性的投资动机比较弱,企业追求利率最大化,倾向企业把负外部性转嫁给社会,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储能、碳中和相关的投资具有外部性,所以企业自发性投资动机比较弱。

最近,中国央行给碳减排的领域定向降息或者是专项再贷款,其实也在表明政策在扶持。其次,由于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和外部性特征,ESG投资会对于碳中和的落地有很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从ESG的投资理念来看,能够加强企业积极布局碳中和相关投资的动机。因为ESG投资是市场自发的,对于过去全球经济发展中日益累积的市场失效现象有一个纠错机制,它也试图在政府干预最小化的前提下激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应对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包括贫富差距这些挑战,降低技术快速变革,就可能会带来安全的隐患,包括社会矛盾或者是伦理的冲突,ESG的投资就是力图把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造成的外部性尽可能内部化为企业的成本,实际上就是重新定义企业和市场的边界,能够促使加强企业积极布局碳中和相关投资动机。

如果我们从ESG的评级标准来看,ESG在环境E、社会的S因子方面,诸多指标都是和碳中和的目标直接相关。我们以华证ESG的体系评价为例,它在环境E方面的关注指标,比如环境管理体系、产品、公司的环境认证、环境违法违规事件,社会S方面的关注指标,比如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负面经营的事件,这些都是和碳中和的目标高度相关,从这个维度来讲,ESG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企业自发性投资比较弱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我们认为可能会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循序渐进过程。

蒋展:谢谢戴康总。戴康总和陈果总都分析到,从企业内部来说,追求利益,我内部的动力是不是和ESG的评估体系相吻合,从投资人来说,也是这个问题,我能怎么平衡长期和短期的利益。

从基金的角度,有请陆彬补充一下,最后一个人说,一般都是总有挑战的。特别是刚刚大家讲E、S方面比较多一点,G方面,您可以补充一下。谢谢陆彬总。

陆彬:第一,我们做基金管理,明显感觉到这几年对于ESG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不管是股票库维护和更新过程当中,除了财务的指标,公司质地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我们也加入了对于ESG的考量,对于某些有ESG风险的公司,我们的研究团队也会做出一些相关的研究分析和报告,明显感觉到大家对于ESG的重视程度提高了。

同时,我是基金经理,明显感觉到客户对于ESG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有不少人会问,你们是怎样评估ESG的,这一块对于你们的投资有什么影响,或者你们日常是怎么做的,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点,过去几年变化蛮大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

第二,由于过去几年重视程度提高,在于评估ESG的方法和大家的经验上不断有提高,我们也有一些成熟的数据,结合全球各种企业的特点来做各个指数成分股ESG的评分。同时,我们发现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机构,也有结合国内国情的ESG评价体系,我们综合借鉴了一些成熟的体系和数据方法,我们也会对整个组合做一个模拟的ESG评分,这个体系也导入到整个投资的流程里面。

我们现在组合管理的基金经理可以用国内的数据库或者国外的数据库,可以对我们整个组合做一个ESG的打分,最后这样一个ESG的打分跟我们的比较基准去比,这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同时我们大概看看我们在市场里面的ESG评分,现在的可操作性和大家的经验都在积累。

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不管是E、S还是G,这里面的权重结合市场的情况,国情和各个市场不同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是第二点,越来越多可行性的方案已经应用在日常的工作中了。

第三,从长期的角度,我们认为ESG能够加强整个投资的稳定性,至少可以增强投资的稳定性和增强业绩。如果大家坚持和倡导整个ESG的方向,它可能是一个正反馈,整个社会倡导ESG,这一类公司ESG评分高,基金投资权重可能会比ESG基金评分低的权重低,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估值溢价或者配置方向的指向,这样就是一个正反馈。刚刚各位首席讲,企业从社会端、实业端还是从资本市场的投资端,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不仅是从业绩角度,从估值的角度,可能会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

大概是这三点。

蒋展:谢谢陆彬总。ESG的路还在起始阶段,未来还有很多值得共同探讨的地方。最开始陈果总说,如何把这个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端、资金端、市场端、社会端。刚刚戴康总和陆彬总讲到,在投资收益风险可控方面,能够形成一个正向反馈,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都需要共同的努力。

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双碳,那就是现在在碳交易方面,上海在打造全球或者国际碳金融中心的战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问问在座各位对于碳交易的看法和投资机会,包括我们高金也和环交所共同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方面的课程,很多企业也在积极部署,希望早一点布局碳交易市场。从这个角度,我想听听各位的想法。先从戴康开始。

戴康:我认为可以从全国碳交易市场设立的角度看一下衍生的机会。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设立也是顶层设计,碳中和实践的重要一步,它有两个核心的功效:

第一,碳减排外部性的问题去内部化。刚刚我们也提到,要去碳减排。由于碳排放具有外部性,企业缺乏动力去减排,碳交易就是利用市场化的机制把碳减排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促使企业把碳减排纳入决策因素,倒逼企业落实碳减排。

第二,发挥金融手段,弥补资金缺口。关于ESG这个角度也是这样一个视角,我们要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资金投入是巨大的,政府资金相对有限,就要通过市场资金去弥补。   

近期,中国央行的行长易纲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中明确表示,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要每年投入2.2万亿,各方测算的数据略有差异,但是指向了一个目标,资金的缺口。当然,在2030—2060年,每年投入的数字会更大。政府的资金可能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去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就是缩小资金缺口的重要一环。从交易所买卖双方来看,碳交易市场的设立有一些投资机会。

第一,配额卖家会通过出售配额增厚利润,他们的收益是很明确的,比如说哪些领域?

1.电力新能源,电力发电也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来源。根据IMA的统计,电热力部门的贡献、碳排放的占比达到一半左右,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很重要,鼓励清洁能源,包括前面我们一开始谈到的光伏、风电、生物智能、垃圾焚烧、发电发展,一开始,陆彬总谈到,电力是一个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

2.林业碳汇,林业碳汇也有社会的效应,生态文明的效应,经济效应。从2010年—2016年,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1.1亿吨的碳,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吸收同时期人为的碳排放达到将近一半,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碳汇能力有望提升。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202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会从目前的23%左右再提高一个百分比,达到24%左右。

第二,配额买价,买入配额,内化增加成本,他是不是会受益,取决于企业的能力。行业集中度是会提升的,引入碳交易就会提高碳行业成本的中枢,主要涉及到哪些行业?比如像化石能源、发电,火电、煤炭、石油,还有一些高碳工业。制造业里面,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有色、造纸这一类今年资本市场讨论的比较多。减排技术差,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它的相对生产成本就会进一步的提高,它在行业产能出清的压力下,就会面临淘汰。龙头企业凭借一些技术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可能会率先达标,它可能是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最后会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它的利润未来也会迎来提升的空间。

这是碳交易市场衍生出来的投资机会,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

蒋展:谢谢戴康总。戴康总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用市场的机制解决基金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用市场的机制激励市场的参与者,特别是企业去减排,而不是旨在靠政策行政命令促进这个方向的发展。

从买卖双方来说,越是有能力的,越是具有技术能力,越是有研发能力的,更能够从买卖双方当中活力,这是戴康的洞见。陈果你先讲。

陈果:第一,从碳交易市场来讲,我认为非常有发展前景,它的设计核心意义在于直接用金融市场解决资源的配置。用金融市场来解决要去鼓励什么行为,规范什么行为。在这个框架下,我们要去关注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就要评估这个市场自身的发展,要充分释放市场的能力。

这个市场的品种是否多,交易是否活跃,整个品种的价格走势如何,这是我们要去评估市场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如果这个市场品种非常单一,价格走势是单边下行的,成交量是低迷的,作用就很有限。如果它的价格从中期趋势来看是趋于上升的稳中有升,往往我认为最后想起到的资源配置,想起到的鼓励企业行为和规范一部分企业的作用就会发挥更大,我认为在有关方面推动下,这个市场未来会发挥很大作用。本身这方面中国也走在前列,对于它发生的影响和投资机会,未来我们肯定会增加碳分析的维度,未来的分析师要分析的不光是传统的财务资产负债表、现金流,还要分析它的碳资产,碳负债,它的碳控制能力。

一方面,需要实时的跟踪和评估,另一方面,碳交易市场越活跃,越会提供新的参考指标,这些参考指标未来会映射到我们讲的传统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体系中。总得来说,这个趋势会越来越强,从资本市场来说,它已经开始关注哪些企业受益于碳交易,只不过未来它对上市公司定价会非常大,这是我们现在得特别注意的。

蒋展:谢谢陈果总。陈果刚刚更多从碳交易所自身发展的角度,包括刚刚说的品种、数量、交易量、价格走势本身对于交易所的发展,对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为。陆彬,你说说碳价的趋势怎么走向?

陆彬:刚刚戴总和陈总讲得详细,我主要讲讲投资端。

碳价的大方向,我们从欧洲市场可以看到,只要政策的方向,双碳的大方向背景不变,整个碳价格从海外的经验来看是稳步向上涨,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大趋势。

从投资端,我很认同前面两位的观点,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只有引入一些市场化的机制,才能够各个行业,各个机制更加有效,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投资端,有两方面的投资我们可以重点关注:

第一,碳交易市场的容量会越来越大,这一块市场的参与主体,参与方能够受益于整个交易市场能量的变大,不光是碳交易所还是相关的承销方,这一块有可能类比证券交易所,因为相关整个行业起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也会分到一部分的价值。这是很大的一部分,有不少公司可能是上市的,非上市的,参与这一块的设计和搭建,这是一方面的投资机会。我们可以给未来这个市场比较高的容量假设,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方向。

第二,我开始和大家汇报的三个方向,他们分别有很大的影响和很多投资机会。

比如说和电相关,我们研究新能源发电特别多,包括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以前是一部分上网电价叠加一部分的国家补贴,现在慢慢随着机制的理顺,可能会有这一块的碳指标的激励,这一块可以从市场里面变现,也是对于这一类资产内部收益率的提高和加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部分资产内部收益率提高,才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个行业里面,才会有越来越多新能源发电的用量提升。

对于我们刚刚讲的第二类,周期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碳会增加他们的门槛,所有的企业,高耗能的企业,高排放的企业可能要支付一些碳的成本,跟那些中小企业或者科技研发能力比较弱的企业,同样的企业生产一吨原材料,不同的企业的碳排放是不一样的,优质企业、龙头公司会充分受益,因为它付的碳成本比较低。

第三,对于第三类企业的影响也是直接相关的,这些企业直接降低碳排放的设备和工艺,它会充分的受益。整个碳交易所和碳机制的形成,影响和变化还是很大的。

蒋展:谢谢陆彬总。随着碳价的逐渐产生,从某种程度上,通常用市场的机制会把企业更大的分化,能力越强,减排能力越强的企业会受益,反而在高耗能,在研发减排方面做得差的,就会受到更多的打击。

非常感谢,时间关系,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从资本或者从市场的大潮里面,我们还是要冷静的思考。刚才大家也提到这一点,我们在绿色的大潮里面,包括双碳里面,蕴含着一些风险,特别是很多金融机构,比如说银行发绿色债券的时候,也会存在良莠不齐,包括如何定量的看绿色含量,我们看到市场上甚至有一些剽绿的行为。

请在座各位分享,你们在这一次双碳、ESG、绿色的大潮,有什么值得大家需要关注的风险在哪里?这将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从陈果总讲起。

陈果:谢谢蒋教授,蒋教授的问题里面涉及到一些注意点。

第一,企业肯定会尽量争取到目前支持双碳包括绿色政策,政策倾斜支持绿色金融这个趋势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强鉴别绿色的纯度。原来金融机构需要关注经营活动、财务指标,的鉴别。那么未来金融机构对于减排、减碳、绿色程度做一个更完整的评估。当然,这里面不仅仅涉及金融机构本身,未来的会计审计,甚至有新增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参与对绿色的鉴定。

第二碳排放量比较大,减排能力比较弱的公司,未来也会面临一些风险,它的融资困难度可能会持续上升。我们在评估这一类公司,包括我们讲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甚至包括信用风险的时候,我们要多增加对于碳资产、碳负债、碳减排能力的新增评估,从风险来说,也要多增加一个维度。当然对于这类企业,如何处理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经济产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宏观金融政策上也需要注意稳妥处理。

第三,对于整体的风险,我们会关注原来整体宏观经济的风险,现在也要增加一个观察,这个观察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进度,中国甚至全球碳减排的进度,关注外部的环境,也要多增加一个维度。

总的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类金融机构除了要加大支持绿色金融外,确实要多增加一个维度去思考风险管理。

蒋展:好的。陈果总的意思就是在面临可能良莠不齐的时候,可能面临风险的时候,其实对于人的要求就会越高,鉴别能力,特别是对于碳的鉴别能力要求更高,我们金融行业真的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陆彬总,您怎么看这个风险?

陆彬:从投资端,我们关注两方面的风险:

第一,基本面的风险。

第二,估值的风险。

这是我们永恒的话题,评估企业、评估行业,一个是业绩和基本面的情况,二是估值的情况。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基本面,我们关注企业竞争力不强,污染排放比较大的,研发投入不足的企业,我们会传统的分析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的同时,前瞻性的预测这一块对于这个公司未来三到五年深层次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前竞争实力比较弱,企业盈利比好的公司低,如果再增加这一块,可能会面临出清,因为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非常需要重视的基本面风险。这一块比较容易理解,很多企业都能够看到。

第二,估值方面,在大的浪潮里面需要客观评估。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看到,的确双碳、碳中和是越来越重视,整个资本市场和实业对于这一块的关注度非常高,不少公司的定价非常高,包括有一些估值。长期,如果你把碳方面的影响考虑进去,给一个业绩的强假设,再给一个估值,你最后如果能够看到估值偏高,市场总会非常理性的评估未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估值的波动。每次的变化,都会带来巨大的机会。

大家都很清楚,二十年前互联网的浪潮,包括十年前智能终端的浪潮,现在双碳的浪潮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做一线投资的时候,会密切评估这两块的风险。总结下来,一些中小企业的基本面风险,优质公司的估值风险,大概是这样。

蒋展:谢谢陆彬总,陆彬总更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基本面还是估值风险,都是从企业角度看我们可能遇到的一些投资风险。最后一个问题,到了戴康总这里,为我们做全场的最后总结。这个风险就像陆彬总来说,互联网泡沫当年就有风险,现在绿色的浪潮,是不是也有泡沫,也有风险?还是从金融业、金融机构本身的系统风险,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风险?这也会给在座的或者正在听的金融机构从业者来说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有请戴康总。

戴康:谢谢蒋教授。首先,我会提一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整体会给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市场注入活力,它也可以撬动大量、巨额的投资规模。

在这个过程当中,刚刚我们提到哪些金融风险可以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几个方面的风险值得关注:

第一,环境风险。绿色金融风险,大多数是和气候环境、直接相关,出现极端气候的时候,比如说像飓风、干旱、暴雨、海平面上升,这一类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会面临严重的金融效应风险,它遇到极端、尾部风险的时候。在面对气候恶化和全球升温的时候,不采取任何防范行动的时候,就会有一系列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甚至还有流动性的风险,这是第一块,我们讲环境的风险。

第二,转型的风险。双碳目标在推进,如果采取比较激进的操作,比如说迅速提高碳价,要求企业按照严格的环保标准经营等等,就会让很多传统或者国家民生基础的企业面临成本迅速升高带来的破产风险,这样会发生大量的资产质量恶化,对于金融行业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这是转型风险。

第三,洗绿风险。在绿色金融发展初期,有大量的政策红利,金融机构和企业可能会以支持双碳目标为名进行融资,实际上它拿绿色的钱,但是并不干绿色的事情,他对于投资者和整个绿色金融市场会带来很高的风险。

如何防范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几点措施:

第一,压力测试。金融机构定期开展刚刚讲到的环境风险分析,构建情景分析进行压力测试,这在我们股票市场上通常防范尾部风险,也会采取这样的测试。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气候不确定风险进行预判和管理,比如说最近新冠病毒的毒株变异,也会根据情景假设防范一些尾部的风险。基于未来的发展,如果有一些极端的气候问题,可以做一些情景的分析。

第二,加强监管。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创新的监管协调,建立金融分析、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对于资金运用的监管,它也会有效的化解金融风险。对于金融机构还要加强的是环境信息的披露,现在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金融机构,都要开始自愿性的披露,未来可能会从自愿性的披露逐渐转向强制性披露,当然要制定规则逐步实施。同时建立公共环境气候平台,特别是对于绿色金融的评级和认证进一步加强,通过这些信息的披露使得金融机构业务透明度会增加。

第三,设立激励机制,市场化的机制对于解决问题可能相对更为有效,比如说一些正向的激励机制,可以减少道德风险,增大企业包括金融机构践行绿色金融理念的动力。具体而言,我们刚刚也谈到了央行之前的一些工具,包括财政贴息,扩大金融对于碳中和目标贷款的贴息,前面我提到了央行对于碳减排的定向降息,包括专项再贷款的设立,支持低碳转型专门的工具,或者是把绿色债券作为央行放款的合格抵押品。另外可以建立绿色担保和项目风险的一些补偿机制,从市场化的激励角度,有助于防范绿色金融的风险。

蒋展:好的,谢谢戴康总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从三个方面:环境风险、转型风险、道德风险,以及针对不同风险的不同防疫措施,从压力测试到监管到市场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防范风险。

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结束。再次感谢在座各位专家、嘉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诠释绿色投资、双碳和ESG投资的各种机会,风险的诠释。特别感谢主办方澎湃对我们的邀请,感谢线上的各位听众对于我们的关注。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