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火了”!今朝彭浦:排队烧饭、撑伞上厕所一去不复返

2021-12-03 21:51:54 来源:东方网 选稿:朱雯

图片

彭浦新村

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

这里有超过13万居民

早晚高峰异常繁忙

图片

曾经

它以脏乱差闻名

“黑暗料理”也是它的代名词

如今

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彭浦新村

居住环境已大为改变

图片

原拆原建的方式

让厨卫合用的老公房

摇身一变成了崭新的大楼

图片

今天

就和东东一起去看看

住在彭三小区的吴海良、朱培培老夫妻,2018年住进了如今的新家,一套位于10楼的两室户新居,双朝南的卧室宽敞明亮。

图片70岁的杨文英阿姨,拿到新房后好好装修了一番:智能马桶、中央空调、凉霸一应俱全。

图片

烧饭洗澡要排队、上厕所要撑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半年前,彭一小区也开始动了。居民戈天梅一家暂时住进了过渡房,回想起和女儿一直以来的那个梦,戈阿姨不禁感叹,从女儿念书到现在,外孙都已经5岁了,“想不到这次真的拆了”!

原拆原建让居民们欣喜,却给设计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原拆原建究竟是怎样进行的?

居民们入住“新居”后生活变成了什么样?

快戳视频来看看吧~

多看一点

上海彭浦新村初建于1958年

原属宝山、后隶闸北

2015年又融入新静安

60年来

从偏僻乡村到中心城区的大型住宅区

历经沧桑巨变

浓缩了时代变迁

图片

彭浦新村作为地域概念,位于新静安区的最北端。广义上的彭浦新村,东起江杨南路,西至少年村路,南沿走马塘,北至北长浜,面积5.1平方公里。

这里设有彭浦新村街道和临汾路街道两个办事处,有5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18万,常驻人口超过23万,是全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区之一。

图片

△彭浦新村叙事石雕

彭浦新村的土地早先是上海北郊的一片田野。这里河流纵横,东西走向的有走马塘(原名乾溪)、北长浜,南北走向的有东高泾、俞泾浦;又复田宅交错,清朝中叶后相继形成颜家宅、杨家宅、塔水桥、翔前宅和香花桥等18个自然村落。

图片

△彭一新村,这里一层24户吴磊摄

工人住进新工房

上世纪5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百废待兴,当时的闸北区到处是破旧的棚户简屋,还有像蕃瓜弄那样的“滚地龙”。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批机电工业大厂落户走马塘以南的原彭浦乡地区,形成了当时的一个新型工业区。当时上海确立了“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市政建设方针,1958年,为了改善彭浦工业区工人的居住条件,开始破土兴建工人新村。

图片

△1979年的彭浦新村

彭浦地区最早建成的56幢职工宿舍,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这里迁入了1200多户职工家庭。

作为上海第一批的工人新村,“四个街坊、三条路、两个红绿灯、一条公交线”曾是彭浦新村最早的生活环境写照。现在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个住宅小区按照东南西北分成了四个块,都是以彭浦新村为单位设置门牌号,而不是按照现在通常实行的路、弄、号、室顺序来设置的。

图片

很多工人原来住在市区,住房面积小,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的彭浦新村虽然是几户人家煤卫合用,但他们已经十分满意了。

那些年,住进工人新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能住进彭浦新村的几乎都是彭浦工业区的工人和家属,他们分配住进彭浦新村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豪感。

图片

宜居的居民社区创下许多“第一”的超大规模居民区

1960年,为了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彭浦新村成立了居民委员会,不久后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也相继跟了上来。

图片

△彭浦新村第一托儿所

当年的彭浦工业区,曾造出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等,与之相对应的彭浦新村,便是创造这些“第一”的工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有着明显的田园都市特征:一排排住宅整齐地排列在广阔的田野上,新村的中央大道闻喜路上是窗明几净的饮食店、粮油店、食品店等各类商店和新华书店、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新村内,小菜场、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邮电所、银行和公园等一应俱全。

再后来,一些大厂又在周边建造工房,新村范围逐渐扩大,到1978年,居民住宅发展到397幢,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入住居民6000多户,人口增加到23000多人。

图片

△新村里一楼的居民在自家门口用泡沫箱子种了一片蔬菜吴磊摄

1980年,市政府在“六五”计划中,将彭浦新村列为全市重点建设的十二个居民居住区之一,新村扩容加速。四年间,拆迁了12个自然村。

1984年,原属宝山县的江扬村、胜利村划归彭浦新村街道。到1985年,市机电一局在岭南路临汾路一带建造住宅90多幢,分配给2300多户职工7000多人居住,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居住困难。

1985年起,原闸北区住宅办在汾西路、阳曲路、保德路一带又建造起120多幢住宅,安置铁路新客站、苏家巷、公兴路17弄、怡兴里等地的动迁居民4500多户13000多人。

1988年起,虹口区住宅办在汾西路、阳泉路、保德路一带建造住宅130多幢,安置虹口唐山里、香烟桥、四平路等地的动迁居民4700多户14000多人。

至1993年底,彭浦新村已建成居民住宅25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生活设施较为完善齐全,商业网点相对集中,教育、卫生、文化和交通设施较为齐全的上海大型居民居住区。

1993年以后,伴随着上海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巨变,彭浦新村继续向东、西两侧和北面扩展,承担了安置上海中心城区动迁居民的重任。原闸北的不夜城、成都路高架(现在的南北高架路)、轻轨明珠线(现在的轨交3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动迁的居民,连同市、区大量旧区改造地块的动迁居民,纷纷入住彭浦新村,形成了如今上海超大规模居民区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