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堃:拉美唯一“绿洲”踏入“新自由主义的坟墓”?

2021-12-23 08:53:30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胡毓堃】

一、两极对立最甚的总统大选,近年智利左翼浪潮的顶点

随着12月19日智利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尘埃落定,智利政坛出现了“三十年未有之变局”:

左翼政党联盟“赞成尊严”候选人加夫列尔·博里奇并未被预想中的右翼“联合狙击”,反而以接近56%的得票率完胜右翼政党联盟“基督教社会阵线”总统候选人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成为智利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35岁)。

智利候任总统博里奇,图源:Reuters/BBC

由于现右翼执政联盟候选人西切尔和前左翼执政联盟候选人普罗沃斯特等五人在第一轮投票中出局,智利民主转型三十年来左右翼传统执政联盟第一次缺席了总统大选的决战。

对于这次大选结果,部分专家颇感意外,毕竟首轮投票中博里奇还以微弱劣势位居次席,而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候选人均出自传统右翼,得票率相加也达到了25.6%。按照传统剧情走向,五位首轮出局者的支持选票绝大多数应分流至卡斯特,加上其本人首轮27.91%的得票率,最终的胜利者应当是他。

与总统选举首轮投票同步举行的议会选举,也呈现出形势对右翼较好的迹象:在参议院部分议席选举中,右翼政党表现突出。在总席次中前所未有地与左翼政党实现平分秋色;在众议院选举中,左翼虽然占据了过半席位,但右翼席次增长显著。加上代表左翼的博里奇从政经验匮乏、多次在记者采访和电视辩论中失言、失态,卡斯特很有希望被右翼支持者推上总统宝座。

但事实上,这次总统选举的最终结果,用不少国际媒体的话说,是近几年来智利政治社会形势走向的“自然结果”。换言之,左翼“千禧一代”代表博里奇的当选,是智利这些年左翼浪潮持续发展的产物,也是左翼浪潮达到顶点的标志性事件。

智利虽然是拉美发展最为稳定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严重的经济不平等,早就令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积累:2014年,智利12位十亿级别巨富的身家总合相当于该国GDP总量的25%,2015年智利前2%的高收入群体富裕程度则与德国前2%的群体相当;但另一方面,同年该国后5%低收入群体的贫穷程度与蒙古国后5%的群体相当,过去十年来就业率始终在55%徘徊。

当半数劳工没有足够积蓄支付养老金,不少人的就业与失业期来回交替,距离贫困线只有一步之遥,一个看似普通的小事件便足以引发整个社会的怒火与震荡。2019年10月,智利政府基于一贯稳健的财政平衡原则,将首都圣地亚哥的公共交通早晚高峰小幅涨价,竟然引发自1990年回归选举政体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骚乱,造成数十人死亡和上千人受伤,社会经济损失惨重,更令该国国际形象大打折扣:由于社会局势无法控制,智利甚至被迫弃办当年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19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抗议,成为智利国家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图源:Carlos Figueroa

更有甚者,这次抗议不只是关乎社会问题,其连带效应更加明显。由于民众公开将愤怒情绪指向了智利的宪政体制和经济社会结构,抗议爆发仅一个月后,智利一些政党达成协议,开始着手制定新宪法,以取代已经修改19次、但目前仍在实施的军政府时代宪法。

而随后在去年10月25日举行的全国制宪公投,更是对皮诺切特这位右翼军事独裁者重要遗产的否决:78.28%的民众赞成制定新宪法。面对汹涌的民意,今年5月16日,智利通过选举产生了制宪会议,着手制定新宪法,并将于明年下半年由新一次全国性公投决定是否采纳。

正是在这一浪又一浪的社会运动之下,智利社会越发走向两极对立。伴随着试图维系皮诺切特遗产的传统右翼不断遭受冲击,左翼包括极左翼的气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节奏持续增长。

以博里奇所代表的左翼联盟“赞成尊严”为例,该联盟由智利平等党、激进左翼组织“广泛阵线”和“值得智利”联盟组建于2021年1月,智利共产党也随后加入。虽然其单个成员政党的实力和影响力都较为有限。但在成立不到一年内,该联盟就先后在制宪会议选举、参议院选举和众议院选举中赢得18.7%、19.58%和20.94%的选票,在制宪会议和众议院中成为仅次于现中右翼执政联盟“智利前进”(此次选举中更名为“智利我们能做更多”)的第二大力量。

第一轮投票(上)和第二轮投票竞选期间各候选人综合民调支持率对比,其中红线代表博里奇,蓝线代表卡斯特,来源:Wikipedia

这股左翼力量的崛起,对传统中右翼的冲击甚至超出了选举和议席的数字意义。现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所属的“智利前进”在制宪会议中赢得的席次不到24%,达不到否决宪法修改所需的30%席位,而剩下超过70%的席位更是被中左翼、左翼和独立代表所占据。

到了总统选举投票前,包括CADEM、公民脉动、“黑&白”在内的智利多家权威民调机构调查显示,民众对博里奇的偏好领先卡斯特最高可达16%。反观现任中右翼总统皮涅拉,其支持率长期在20%左右的低位徘徊,在养老金预支争议期间更是一度低至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