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50余年!我国首艘万吨耙吸挖泥船退役 曾参与长江口开挖和洋山港建设

2022-01-12 18:10:15 作者:刘辉 来源:东方网 选稿:杨宜修

东方网记者刘辉1月12日报道:“服役50年里,尤其在长江口开挖和洋山港建设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记者近日获悉,我国首艘万吨耙吸挖泥船“航浚4001” 轮光荣退役。它见证了大型疏浚装备国产化的崛起之路,也为我国疏浚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国之重器应需诞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素有“黄金水道”的美誉。然而,这条“黄金水道”自古以来就有个巨大的通航“瓶颈”,每年上游下泄约4.8亿吨泥沙在此淤积,形成了长约60公里的混浊浅滩,这就是著名的长江口“拦门沙”。

1968年,为了改善长江口通航条件,同时改变我国疏浚挖泥船整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面貌,多家单位为上海航道局紧急制造一批挖泥船及辅助船舶。“航浚4001”轮就位列上海市赶制的46艘船舶,是我国首次设计和制造的4500方大型耙吸挖泥船,造价远高于万吨远洋货轮。1970年10月,“航浚4001”轮建成交付上海航道局后,开启了人类史上首次正式开挖长江口的全新篇章。

“航浚4001”轮原名“劲松”号,取名来自毛泽东1961年所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上世纪70年代末,“劲松”号正式更名为“航浚4001”轮。

1972年7月,为反映中国造船工业的成就,国家邮政总局还曾发行一套《轮船》编号邮票,全套4枚,展示我国自行制造的4种船舶,其中就包括“劲松”号的姊妹船“险峰”轮(“航浚4002”轮)。国轮国造的疏浚船舶入列邮册正式成为国家名片,这是中国疏浚船舶装备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汽笛操纵杆

走南闯北为我国疏浚业立下汗马功劳

记者了解到,“航浚4001”轮属自航耙吸挖泥船,轻载时亦能在一类航区航行,主要用于长江口航道挖泥、装舱,以泥门卸泥为主。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船上主甲板还配备了高速机枪两台(后拆除扩建为生活区)。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设计建造单位大胆采用可变螺距螺旋浆,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船舶推进形式。

火炮筒

此外,在主机选型、特种挖泥设备上也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制造。船长115.5米,船宽18.4米,舱容量4500立方,最大挖深25米。除了两船除发电柴油机从德国进口外,其余设备均采用国产设备,其装备技术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航浚4001”轮自交付使用起就承接起了长江口南、北槽试挖的任务。上世纪70年代,全线打通南槽7.0米水深,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长江口正式开挖人工航道,实现了长江口由自然航道转为人工维护的深水通海航道的跨越。完成此项殊荣的“劲松”号并未停歇,后又转战洋山港、厦门港等国内重大港口建设。

此后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工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航浚4001”轮也参与其中,历时13年让长江口水深达到12.5米,贯通了国人期盼已久的黄金水道,年均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就是这样一艘我国设计建造的万吨耙吸挖泥船,如今已迈过了五十余年的征途。半载风雨中,“航浚4001”轮号始终肩负着振兴民族疏浚业的使命。走南闯北也为中国沿海港口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我国贯通长江黄金水道、在世界十大港口独占7席的功勋船舶,为我国疏浚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它就是一艘军舰的造型,比现在的同类型船甲板的钢板还要厚。” 中交上航局中港疏浚公司船舶管理事业部党总支书记吴士国,曾经在该船担任了1年的轮机长、和3年的政委,如今谈起这个老战友还是滔滔不绝,“一直到退役前,它也在施工作业,状态保持相当不错。”

巅峰之后见证国产装备研发升级

1983年、90年代后期,“航浚4001”轮曾实施过二次重大更新技改。步入21世纪,作为上海航道局最老的一艘船舶,“航浚4001”轮更多地承担起培养新生力量的责任。

近些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与改进,在培养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一条老船,它在服役的50年里,近30年承担着主力作用。” 中交上航局中港疏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霖告诉记者。

另外“航浚4001”也见证了国产疏浚装备的研发升级。在购入国外先进装备的同时,上航局也在不断吸收、消化、利用其中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在2007年,“神州第一挖”——“新海虎”轮在广州文冲船厂顺利交付。

“航浚4001”在施工中

“新海虎”轮的成功建造,实现国轮国造、振兴民族疏浚产业的一大举措,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对大型疏浚船舶建造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促进民族造船工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借着这份成功的经验, “新海凤”轮、“新海牛”轮、“新海马”轮等大型耙吸挖泥船也相继出厂,装备规模实现大跨步飞跃。

2019年,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6500方“双子座”耙吸挖泥船——“航浚6008”轮、“航浚6009”轮横空出世。2年后,包括“航浚3011”轮、“航浚4019”轮在内的4艘新一代中小型、智能化疏浚船舶也相继下水,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产能不断升级,一代又一代疏浚装备正不断迈向国产化、智能化、清洁化,以愈发卓越的身姿活跃在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