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枕、虎镇、虎图……虎年到上海博物馆寻虎迎春

2022-01-22 14:17:49 作者:包永婷 来源:东方网 选稿:夏阳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月22日报道:2022年新春在即,为迎接壬寅虎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上海博物馆联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

展览共展出10件文物,其中6件线下实物展出,4件为线上展品。上海博物馆甄选了6件精品文物,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带来4件交流文物。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此次线下展出的6件文物,有玉器、瓷器、鎏金器、书画,涵盖了博物馆的主要文物门类,时间跨度大,从汉代一直到19世纪。

《风俗通义·祀典》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陈杰告诉记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非常受欢迎。在春节前后,通过展出与老虎有关的文物,希望传达辟邪、壤灾、纳福的美好寓意。

一楼大厅展出的5件文物,分别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西汉鎏金虎镇与金代秋山玉饰,以及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19世纪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与青花虎竹纹大盘。

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金(1115-1234)上海博物馆藏

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为卧虎形,背部为枕面,前低后高。虎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主张虎头枕可以治疗与睡眠相关的疾病。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种生活用具,尤其在北方地区。除了虎枕的造型,枕面大雁衔着芦苇的纹饰也很有特色,也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寓意。

鎏金虎镇,西汉(前206—8年)上海博物馆藏

西汉鎏金虎镇整体为卷卧状,身躯刻有虎斑花纹,虎颈处戴有项圈。虎体内灌有铅以使其更加稳重,全器重3600克。古人用虎镇做什么呢?在秦汉及之前,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或牵挂衣饰,便出现了席镇,即压席四角的重物。

秋山玉饰,金(1115—1234年) 上海博物馆藏

金代秋山玉饰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现柞树、山石、灵芝等山林景象,其间一老虎蹲坐回首,头部及毛发刻画仔细,充满淳朴的山林野趣。玉质主体近白色,局部巧用玉料皮色表现老虎皮毛及灵芝,属“俏色”工艺。为什么称为“秋山”?因为在辽代,统治者有在春秋两季外出行营并渔猎的习俗,金代继承并更名为“春水”“秋山”。“春水”“秋山”玉成为金元时期极具特色的玉器品类。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早就有崇虎习俗,但其境内并不产虎,因此文物中的虎形象往往充满着别样的想象异趣,画中老虎温和可亲。

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19世纪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烧制于日本有田窑(今佐贺县有田町)。16世纪末,武士家族在宴会时盛行使用大盘摆放菜肴,起初他们用中国瓷盘。直到17世纪初,有田窑兴起后,本土制作生产的大盘渐渐成为日本上流社会餐桌上的奢侈品,此类虎竹图大盘受到了广泛青睐而传世最多。

青花虎竹纹大盘,19世纪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青花虎竹纹大盘烧制于日本志田窑。由于对有田瓷器的需求量递增,位于有田大外山区域的志田在18世纪初成为了制作批量瓷器的窑场。19世纪初,志田窑步入全盛期,随着当时日本城市富商中流行的宴席或高级餐馆,大瓷盘的需求大增。

在上海博物馆一楼电子屏上,线上展示4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馆藏清代沈铨《花鸟走兽册》、清代福建漳州《招财纳福辟邪年画》,以及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藏熊斐《虎图》与土方稻岭《猛虎图》。

沈铨《花鸟走兽册》(线上展品),清(1644—1911年)上海博物馆藏

熊斐《虎图》(线上展品),日本宝历十二年(1762年)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据悉,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线上参展的两件绘画作品的作者与《花鸟走兽册》的作者有一些渊源。清代画家沈铨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受聘东渡日本,深受日本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沈铨在长崎待了三年,从习画者颇多,其中就有日本画家熊斐。熊斐门下又有宋紫石,宋紫石门下又有土方稻岭。此次展览也是中日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缩影。

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新推的虎年交通卡

不少市民发现,上博馆藏的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出现在支付宝“集五福”活动中。陈杰表示,希望能够把博物馆的文化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出去,让我们的受众更加年轻化、更多元化。此外,上博定制的老虎微信表情包也将在春节前上线。

佚名《白描群仙图卷》(局部),元(1271-1368年)上海博物馆藏

另一件文物——上海博物馆馆藏元代佚名《白描群仙图卷》则在上海博物馆三楼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市民游客需要仔细找一找。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介绍,上博每年新春都会举办生肖展,这两年办成了国际交流展。每年会遴选出最适合在大堂展出的、带有生肖元素的,同时呈现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文物。

“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将持续至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