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一群女民兵神枪手登上解放日报头版!今天,她们在这里相聚

2022-02-28 19:06:00 来源:上观新闻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为女民兵题照》,是毛主席在1961年2月为他的勤务员小张所题写的即兴之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可顶半边天”的妇女积极参加民兵组织、同男子并肩走上武装斗争第一线的英勇形象。

追溯历史,上海也曾涌现出一批“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优秀女民兵。在“宝山风华——纪念宝山命名610周年文献史料手迹展”即将闭展之际,记者在宝山图书馆见到了当年吴淞公社城中大队武装基干民兵班的十多位女民兵。


女民兵齐聚宝山图书馆。  吴越 摄

《解放日报》头版刊出她们的照片

宝山图书馆5楼展厅内,展出了一批承载了宝山历史文化记忆的珍贵展品。其中一件展品,是1965年2月28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头版。一篇由连世玉、徐有松、李仲实共同撰写的《吴淞口的民兵神枪手》,占据了近半个版。

文章聚焦了宝山县吴淞公社城中大队基干民兵班的故事,还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有10位女民兵,她们昂首挺胸地站着,右肩统一背着刺刀枪,表情庄重严肃。

这是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推动“全民皆兵”。上海郊区沿海地区各公社在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教导下,建立起一支支民兵队伍,配合人民解放军在巩固祖国海防、保卫建设中发挥作用。宝山县吴淞公社位列其中。

上海沿海地区是长江的门户,是祖国的海防前线。而当时的吴淞公社城中大队位于长江口岸,正是上海的咽喉部位。历次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吴淞口常常是激烈的战场。家人被害、流离失所、村庄被毁……是吴淞口人民记忆中的血与泪。

1964年3月,吴淞公社城中大队组建了武装民兵班,其中包括十几名女民兵。

如今,50多年过去,吴淞口女民兵们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如果不是听她们回忆往昔岁月,人们很难想象,这些亲切和蔼的宝山奶奶曾是声名远扬的“神枪手”。

一手翻书、一手托砖头

见到徐菊娣,其他老人还是习惯性地称呼她为“班长”。从1964年到1976年,她们共同经历了整整12年的民兵生涯。

入选民兵班时,正是她们最好的年纪。年龄小的不过十七八岁,年长的也只有二十四五岁。据徐菊娣介绍,女民兵们都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原本在各个生产队里务农,入选后便过上了“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的生活。白天干活之余,她们会利用午休、夜晚、周末等一切时间训练,就连晚上睡觉时也会把枪放在枕边,一听到指令便马上出发。


民兵在训练中。  受访者供图

回忆起训练的内容和场景,老人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有老人记得,当时大家为了磨炼意志、提升战斗力,专挑天气条件恶劣的时候训练。夏日,在太阳当头的中午练;冬天,在早晨和夜晚寒冷的北风下练,没有一个人戴口罩、戴手套。“天冷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长满了冻疮。哪怕皮肉和衬衣黏到了一起,也没有人吭声。”

当时的射击训练内容分为站姿、跪姿和卧姿。其中,卧姿射击没有其他着力点,全靠双肘的支撑力。老人们回忆,刚开始练习卧姿射击不久后,大家的双肘便都磨得皮破血流。一瞄准,伤口支在坚硬的地上,疼痛难忍。可即便如此,她们还是没有退缩,每个人都忍了下来。时间一长,每个人的肘部都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站姿、跪姿和卧姿样样行。  受访者供图

一本名为《镜头中国》的摄影集也记录了当年吴淞口女民兵艰苦训练的英姿。摄影集的封面照,定格了一位女民兵一手翻书、一手托举3块砖头的场景。这张照片的主人公,是女民兵班副班长何金英。


封面照上的人正是何金英老人。 吴越 摄

何金英说,当年使用的步枪分量都比较重,即使是干惯了农活儿的妇女,头一回提枪都会觉得吃力,大家便想方设法锻炼手劲,让自己在瞄准的时候能够稳稳地托住枪。单手拖砖就是“土办法”之一。

听到老人们平静的描述,记者只觉得不可思议。但老人们说,“那个时候年纪轻、身体好,睡一觉就好了。”张德娣老人还补充道:“当年的训练让我们练出了基本功,直到现在家里子女和我一起出门,走路还没有我快、拎的东西还没有我拎的重。”

“土办法”训练出来的“神枪手”

“土办法”训练出来的女民兵,却一次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报道记载了1964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吴淞公社城中大队武装基干民兵班射击技术表演的场景:

“小口径步枪对距离五十米的酒瓶射击。大概是为了节约,这天没有用真瓶子,只是用画的瓶子贴在板上作靶子。民兵们打得相当好,全是五发五中,尤其是特等射手顾尉玉的射击准确程度,引起了大家的惊讶。她的五发子弹几乎是从一个眼穿过的,五个弹着点只要用指头一按,就会全部遮住。

还有次他们用小口径步枪射击青霉素药瓶。青霉素药瓶只有半截拇指大,距离是二十五米。当两名男女民兵走向射击地线时,观众都为他们担心;可是他们倒很镇静,仍然是一枪消灭一个目标。大家禁不住欢呼起来。”

有一次,顾尉玉还作为被选拔出来的2位女民兵代表之一,到原南京军区参加民兵师大比武,打出了10发子弹97环的好成绩,获得“特等射手”荣誉和一枚奖章。


“女民兵神枪手”。  受访者供图

随着“女民兵神枪手”的美名远播,她们也应邀参加了一次次军事表演,赢得无数掌声。

1965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部长陈毅同志接见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开展的军事表演中也有吴淞口女民兵的身影。当时,吴淞口女民兵以3:0的成绩击败了来自徐汇副食品工厂的女民兵。

老人们回忆,当时周总理在主席台亲切地向她们微笑挥手,陈毅同志还幽默地向徐汇女民兵团说道:“你们徐汇副食品工厂的女民兵衣着统一服装,别看宝山女民兵穿着不如你们,但枪法准头可不一定咧!”


没有统一制服、穿着花布棉服的女民兵精神昂扬。  受访者供图

“你们真是一群宝藏老人”

2019年,祖国70华诞之际,顾尉玉参加了“我与祖国一起成长”征文,回顾了当年的经历。退休前,她还在宝山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上,给许许多多的少先队员讲述这段红色历史。

还有的女民兵却“不提当年勇”。

25岁那年,陈美芳经组织推荐,成了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带着“一定要好好读,为女民兵争口气”的信念,她开始攻读无机化工专业。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在化工学院做过系副主任、副院长。直到快退休前的一次党员活动,相处多年的老同事们才第一次从陈美芳口中得知,她曾是鼎鼎有名的吴淞口女民兵的一员。


看看自己当年的模样。  吴越 摄

今年1月,“宝山风华——纪念宝山命名610周年文献史料手迹展”开幕后,一直觉得“这没什么好说的”的陈美芳,家庭微信群里“炸了锅”。侄子、外甥女看到报道,了解了陈美芳和战友们的事迹后,直呼“你们真是一群宝藏老人”。女民兵陈玲珍老人的儿子看到展讯后,特意带着孩子来看展。

看到老人们能因这次展览而重聚,还能让她们的家人产生了解当年故事的兴趣,“宝山风华”策展人唐吉慧觉得十分欣慰。在他看来,宝山这片热土的过去与今朝,还有更多内容值得被深入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