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签约在即,老城厢旧改居民们的心里还藏着什么?
说到上海老城厢,不能不提藏在“深闺”里的龙门邨居民区。这里既有中西合璧、相映成趣的建筑风貌,更有浓郁到化不开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本月,涉及到龙门邨居民区的蓬莱路地块就将迎来关键的二轮征询。住在龙门邨周边的一些旧改居民,即将搬离这片老城厢。奔向新生活之际,记者探访了龙门邨居民区的两位“名人”,细诉过往间,期待与不舍的复杂情愫在老城厢升腾。乡土情、邻里情,藏在旧改居民内心的这份柔软情感,必将是地块接下来旧改工作中最细心呵护的那部分。
旧改来了,成立18年的合唱队该何去何从
优雅的谈吐、亲切的笑容……今年73岁的潘梅琴,是龙门邨居民区里的文艺“名人”,也是许多旧改居民的知心“阿姐”。她和她的老西门晚霞合唱队,在这片老城厢无人不知。
“今年已经第18年了,人数也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百来号人,大家早已相处的像一家人。”坐在记者对面的潘梅琴,一说起她的合唱队,几度哽咽,“去年11月,居委贴出征收公告后,说实话,我好几天都没睡着觉。”
为什么?
潘梅琴一方面担心着这支合唱队的未来,另一方面则是对这片故土的满满不舍。2019年,她生了一场大病,经历了一系列化疗、放疗后,身体大不如从前。此次又碰上旧改征收,合唱队很多队员都是旧改居民,“她们搬离后,还会来参加吗?我这样的身体是不是要继续带队?”当旧改征收真的来临时,潘梅琴不知该何去何从。
“潘老师,我们都需要你,我们要继续在你带领下唱好老城厢那份情。”队员们的热烈期盼,让潘梅琴很动容,同时,浓浓的故土情,更是让她对这里割守不下。“龙门邨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的社区氛围好、人情味浓。”潘梅琴说,大家相熟几十年,关系都特别好,因为自己比较擅长文艺,她经常把表演送到龙门邨里孤老或腿脚不便的老人家中。
此外,潘梅琴和孤老陈炳耀的故事,更是成为邻里尽知的美谈。作为龙门邨居民区党总支下属第一党支部的党员,她把孤老陈炳耀当作父亲一般照料,三年里承担着一名“子女”的责任。老人临终前感慨地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三年,本应是他最痛苦的三年,却因为潘梅琴的关爱和照顾,成为他精神上最感欣慰、最有依托感的三年。
当然,这种邻里的爱,也是相互的。在潘梅琴生病的这段时间里,邻里暖暖的情,让她至今难忘。“只要居民们有需要,我这个合唱队一定不会散。”潘梅琴说,即使再累,她也要坚持把合唱队打造成龙门邨居民们的“心灵港湾”,特别对那种经历了丧偶、离异,以及外地来沪的人,她们更要给与他们更多的爱。
搬离倒计时,带着邻里情奔向新生活
“中饭吃好了伐?今朝儿子女儿来伐?”
3月4日中午12点不到,龙门邨居民区的“老寿星”杨芝莲家门口,很是热闹。老邻居禹良才,刚吃过中饭放下碗筷,就赶来了,杨阿婆的一日三餐他都关心着。
杨芝莲阿婆和老邻居禹良才家有着几十载的邻里情。杨芝莲和禹良才既是老同事,又是老邻居,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呢,“我大媳妇的阿姐,就是他老婆。”杨阿婆笑着告诉记者。
这些年来,有着三层关系的两家人,相处得特别好,有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相互帮助、相互照料,老城厢里朴素的邻里情在两个家庭中“生根开花”。“很舍不得,相互照顾几十年了,马上要分开。”杨阿婆说,两家人感情是很深,但房屋改善,也是两家人共同的期盼。
“老房子,住了嘎许多年数了,再怎么修都不大灵了。”杨阿婆带着记者走进屋内,“侬看,煤气灶就摆在过道里,而且正对着别人的家门。”阿婆说,平时都不大敢烧油烟大的菜,就怕影响到邻居。因为过道太窄,要是碰上邻居出门,她一边烧菜一边还要让路,很不方便。
“我都嘎高岁数了,还能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旧改政策,住进新房子,是做梦也没想到的。”这个月,地块就要二轮签约了,孝顺的子女们已经帮阿婆安排好了居所,家里美美满满、和和气气的幸福样子,让老邻居禹良才都禁不住赞叹:“阿婆,福气真好!”
“阿拉搬了,也要经常联系,逢年过节,还要一起碰碰头。”杨阿婆和老邻居相约着,搬到新房子还要聚一聚,因为,迁居不迁邻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