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餐桌上的黄花菜?一起走近当季花卉萱草
夏至已至
五彩缤纷的萱草花期
也已到来
在传统植物花卉中
很少有像萱草这么多文化象征的
中国人对萱草花的感情
从来都与母亲相关
而或许是太多人在代表母亲的“北堂”
种植萱草来排解思念游子的忧思
萱草又被视作“忘忧草”
![](https://mz.eastday.com/61216022.jpeg)
萱草到底是怎样的植物?
母亲花、忘忧草的别名又和它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
来文中找答案吧!
萱草是什么植物?
萱草是多年生宿根花卉,英文名为Daylily,意为“一日百合”。其单朵花的花期一天不到,一般为早上开,傍晚谢,因此得名。但萱草一整株上的花苞很多,所以整株的花期会比较长。
常见的萱草属植物原生种有约15-18种,我国分布有11种(其中4个为特有种)。截至目前,辰山植物园已收集了220多个品种的萱草,在园区里展示的有130多个品种,分布在球宿根园和多处花境中。其中包括6个色系,花型则分为蜘蛛型、圆型、三角型、心型等。
![](https://mz.eastday.com/61216024.jpeg)
![](https://mz.eastday.com/61216025.jpeg)
萱草的花期从5月中下旬开始,可以持续到6月底7月初,部分晚花品种到7月中旬还是盛花期,观赏时间很长。一枝枝花葶傲然挺拔于碧绿的叶丛中,将盛放枝头的花朵映衬得娇艳无比,把申城的夏天渲染得热情似火。
![](https://mz.eastday.com/61216027.jpeg)
萱草是黄花菜吗?
中国有句俗语:“等到黄花菜都凉了。”很多人认为,这里的黄花菜就是萱草。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萱草属中,以黄花菜和萱草两个原生种最为常见,近年来园林绿化中常见的还有一些大花萱草栽培品种。栽培观赏的萱草有些名列《中国有毒植物》中,其根部毒性较大,误食有可能导致死亡。
而食用的黄花菜,花色金黄,又据其形态像金针而叫金针菜。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
![](https://mz.eastday.com/61216031.jpeg)
古人所谓的萱草,最初指的是萱草属植物的统称。比如蔡文姬在传世名篇《胡笳十八拍》中写道:“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萱草呀萱草,你不是有“忘忧”之名吗?为什么我的忧愁,你却无法消解掉呢?)而这草原上的萱草花,很可能并不是萱草本种,而是萱草属的小黄花菜或者北黄花菜。
后来,人们开始区分萱草属的不同物种了。到了明朝,基本上已经可以把观花的萱草和食用的黄花菜区分开来。比如明代王世懋编写的《花疏》之中记载道:“萱草忘忧,其花堪食,又有一种小而纯黄者,曰金萱,甚香可食,尤宜植于石畔。”所谓味道比较鲜美的“金萱”,很可能就是如今最常见食用的黄花草,也称作金针菜。
所以,除黄花菜外的萱草属植物多半不可食用,栽种的萱草更是只能用作观赏。想吃黄花菜,还是去菜场买吧。
萱草为何被称为母亲花?
提到与母亲相关的花,很多人会想起康乃馨。然而在中国,萱草才是历史悠久的“母亲花”,同时也是为人赞颂的“忘忧草”。
萱草在我国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先秦时将萱草写作“谖草”。北宋时的文士陆佃在《埤雅》一书之中称:“草之可以忘忧者,故曰谖草。谖,忘也。”这也可以看得出,萱草自古就是被人们当作忘忧草的。
那么萱草到底是靠什么让人“忘忧”呢?从古至今流传着三种说法:一说忧思不能自遣,故欲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一说萱草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一说萱草食之利人心智,所以可以忘忧。总体来说,萱草让人“忘忧”,主要是靠转移注意力,要么移情至游乐玩味,要么如醉酒麻痹神经,要么用食疗压制心魔。
萱草作为母亲花,是从何而来的呢?
《诗经·卫风·伯兮》中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堂”是古时母亲居住的房间,因此北堂也被称作“萱堂”,被用来指代母亲。
此后,文人雅士就多用萱草来比喻母亲,成了广受认可的代表母亲的文学意象。游子临行前,总会在堂前种下一支萱草,化解母亲的忧思,也寄托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比如南宋王十朋《萱草》:“有客看萱草,终身悔远游。向人空自绿,无复解忘忧。”唐朝孟郊《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https://mz.eastday.com/61216033.jpeg)
![](https://mz.eastday.com/61216034.jpeg)
![](https://mz.eastday.com/61216035.jpeg)
![](https://mz.eastday.com/61216019.jpeg)
![](https://mz.eastday.com/61216021.jpeg)
![](https://mz.eastday.com/6121603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