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下上海调整核酸采样人员防护要求:操作规范远比一件“大白”重要
高温天回来了!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上海迎来今年第二波持续高温热浪天气。从22日起,预计持续35℃以上高温日数9至10天,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9℃至40℃。
上海中心气象台今天早上8时25分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全市大部地区今天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7℃,请加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既可“大白”也可“小蓝”!
上海调整核酸采样操作人员防护要求
酷暑之下,上海的核酸采样防护措施正在微调。
“对于从事采样操作的人员,按照《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培训方案》,正确选用防护用品,既可穿隔离衣,也可穿防护服,并重点做好呼吸道防护,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7月20日下午,第227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市疫情防控核酸筛查专班负责人刘平宣布了“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将免费检测服务到2022年8月31日、市民应每周至少进行1次核酸检测”的决定,又对核酸采样操作人员防护要求,做了新的说明。
“既可穿隔离衣,也可穿防护服”——简单一句话,却是一次有份量的拍板、讲科学的决断。
大白服不透气,几个小时下来闷热难耐
未换装前,上海好几天气温飙升到40℃左右。7月17日,记者前往闵行一个居民小区的采样亭,采样员胡先生告诉记者,7月前这里还是简易帐篷,并要求他们穿防护服+隔离衣,后来隔离衣允许不穿了,又进了空调房,条件好了很多,但每天几小时下来还是闷热难耐。
天气太热了,我们大白里面其实还是在流汗的呀。(我看你们空调已经开得很低了)这个窗户开着空调没用的。大白衣服是不透气的,其实我都不愿意说话,一说话散热(都有热气)。
康先生是一个小区两个核酸采样点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们点位就出现过采样员中暑的情况。
有一次在室外大筛,(采样员)有点轻微中暑,被人扶到居委会,我还听说有120送走的大白。(大白服能不能脱你们说了不算)说了不算,我们岗亭有规范管理的,脱的话还可能会被扣分,甚至影响我们的工资。
7月13日下午,气温最高40.9℃,一名“大白”在小区做核酸检测工作时中暑,出现抽筋症状。闵行公安分局吴泾派出所民警张磊路遇后,当即上前,帮她脱下防护服散热,呼叫120急救。
闵行公安分局供图
7月21日,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走访黄浦区、杨浦区和虹口区的15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在黄浦区外滩街道置地广场、江西中路公共绿地、久事商务楼、威斯汀酒店、昭通居委河南中路采样点等5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记者发现,核酸采样员已经脱下医用防护服(即“大白”),换上蓝色隔离衣(即“小蓝”);但在杨浦区和虹口区10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采样员依旧身着“大白”。
▲江西中路公共绿地采样点,采样员已换上“小蓝”。尚嵘峥摄
▲威斯汀酒店核酸采样点,穿着“小蓝”的采样员在工作。尚嵘峥摄
瑞金医院7月1日起已换装
“规范做好每一步操作,
远比穿一件医用防护服更重要”
7月21日中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楼南侧,医院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和付费采样点的两个窗口,检测的人络绎不绝。窗口内,负责扫码的和采样的护士身穿“小蓝”,戴着N95口罩、面屏和手套。
“我们采样员7月1日开始就不再穿‘大白’了。不是为了怕高温中暑,而是院感专家做了评估,认为与疫情高峰时期相比,常态化采样工作中遇到阳性患者的概率和感染风险,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应根据其变化特征与规律来动态调整防护等级,避免过度防护。”瑞金医院发热门急诊代理护士长李苹说,采样员也可选择穿“大白”。但即便在有空调的采样亭,穿“大白”也远不如“小蓝”舒适,耳朵被遮,外面说话会听不清,容易沟通不畅,大多数采样人员更倾向于穿隔离衣。
瑞金医院门诊检测点每天采样人数通常在2500至3000人,从6月1日至今,只遇到了一例阳性感染者。
在调整个人防护等级前,瑞金医院重新对采样人员开展了一次院感防控规范培训。
▲瑞金医院常态化核酸采样点,7月1日起,采样护士换装“小蓝”。姜泓冰摄
“对奥密克戎的个人防护不要‘层层加码’,不是防护衣物穿戴越多越好。”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认为,规范做好每一步操作,远比穿一件医用防护服更重要:手卫生到位;N95口罩佩戴严密,采样时不能多讲话以免口罩移位而影响密闭性;每隔2小时必须更换口罩,以避免因出汗、移动等影响防护力……
陈尔真还建议,采样人员工作时间应在4小时左右,不宜过长。考虑到隔离衣不能完全隔绝病毒,为防万一,工作结束后马上洗澡。室外采样,要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尽量处于上风口,也很重要。
“科学防控需要平衡考量。常态化疫情防控应该用较小代价,取得最好的防护效果。”陈尔真说,“不能侥幸认为穿了医用防护服、有了更高防护等级,就没有感染风险。如果不能规范使用,比如口罩被汗水打湿,导致防护力降低,风险反而会增加。”
瑞金医院采样点的玻璃窗,每隔2小时就有专人消杀,晚上24点结束采样后,还会有一个小时的紫外线照射。
▲华山医院附近的户外核酸采样点,采样人员也已不再穿“大白”。
“与在方舱或定点医院病房中救治新冠确诊患者不同,在户外环境从事核酸采样等工作,医用防护服并非‘标配’。”此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团队率先发布研究报告,与瑞金医院不谋而合。该院副主任医师王新宇直言,夏日户外环境工作的非采样人员,推荐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手卫生即可;采样人员在对普通人群采样时,可采用“一级+”的防护措施,即近距离接触时在N95口罩的基础上戴面屏防护,即可有效防止感染。
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发表评论指出,“既可穿隔离衣,也可穿防护服”——防护规范调整的一小步,也是向以人为本、科学防控迈出的一大步。至今,仍有很多地方明确规定“未穿戴二级防护不得进入采样区”,还有地方将之盲目归为“防控方案第九版的规定”或“上级指示”,强调不能更改。
调整的,只是防护措施,但科学防护绝不能放松,诚如专家所言,操作规范、科学应对,远比一件“大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