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成孩子们暑期沉迷“新选择”,谁该反思?

2022-08-05 13:13:56 作者:胡欣红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青少年沉迷网游的问题还没得到彻底解决,短视频又成孩子们暑期沉迷“新选择”。

据《法治日报》报道,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

沉迷短视频的孩子,并非个例。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

青少年沉迷网游令众多家长苦恼不已,沉迷短视频的危害也同样很大。短视频作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适当接触一些健康向上的内容,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能发挥积极作用。但长期沉迷于刷短视频,尤其是一些低俗的内容,难免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具体而言,除了直接影响视力之外,当前短视频平台普遍使用的个性化推荐方式还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导致视野狭窄、偏执自负。一些网红人物的“新奇”言行,对于身处叛逆期的青少年具有很大“杀伤力”,三观极易被带偏,有些孩子甚至滋生不想学习想当网红的念头。此外,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中涉及暴力、低俗、软色情、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也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应对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无非从加强技术防范与引导管教等方面入手。令人遗憾的是,上述方面目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各大平台出台了青少年模式,但“神通广大”的孩子们却可以通过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绕过技术监管。一些爷爷奶奶照看的“熊孩子”,还会利用老人家的身份信息进行注册,以此规避未成年限制系统。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技术防范虽然不是治根之策,但如何将青少年模式落到实处,也大有可为。一方面,应该通过政策和立法,要求短视频平台实行普遍的实名认证机制,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等手段将未成年人用户和普通用户群体区别开来,避免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网站平台应在现有青少年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让未成年人能用、想看。

孩子沉溺网络游戏,与家长的引导管教不力密切相关,沉迷短视频亦应如是,家长要好好反思。

现在的孩子,假期普遍比较“空”。乡村的留守儿童无事可做有大量“空白”时间,而城市的不少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看起来很忙,但基本上都在学习,假期生活其实也很单调枯燥。不学习的“空白”时间,迫切需要调整宣泄一下,但却没啥有意思的事儿可做,内容丰富、轻松诙谐的短视频自然也就趁虚而入了。与之相应,则是家长太“忙”了。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而有一些家长即便陪着孩子,但“在与不在”都一个样,自己忙着刷手机,反而给孩子作出了不良的示范。

破解青少年沉迷短视频,亟待综合施策。在技术手段之外,还需要家校合力,充分发动各种社会资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填补孩子的“空白”时间,让他们把注意力从短视频转移到更有价值、更健康的生活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