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从贷款2000万到一票难求,这座剧院如何破茧成蝶?

2022-08-07 08:14:00 来源:上海黄浦 选稿:唐风立

2013年年末,开业仅两年的上海文化广场,为引进音乐剧《剧院魅影》,冒着风险向银行贷款2000万元,连演63场,造成了持续轰动效应,让其作为音乐剧专业剧场的品牌真正树立了起来。

去年,黄浦区专业剧场全年共上演639场音乐剧演出,占全市音乐剧演出份额的七成。这个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文化广场扛起音乐剧发展的大旗,为把演艺大世界打造成为集结全球最优质音乐剧的秀场而不断的努力。十年,不过是时间长河里的惊鸿一瞥,却足够让一座剧院破茧成蝶,助力一个产业向阳而生。

为观众选好戏

2011年,恰逢“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文化广场作为全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剧场和上海首个以音乐剧为运营中心的专业剧场,应运而生。

当时的文化广场,在“江湖”上还是新手,而音乐剧在国内观众心里也还是一个小众的艺术门类。依靠音乐剧的票房,究竟能否养活一个自负盈亏的大型单体剧院?这个问题在十年前,还是未知数。

连演24场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开了一个好头。不仅小有盈余,也为文化广场开启了“年末大戏”这个品牌,成为上海观众在年末走进剧场的一个理由。

尽管引进《剧院魅影》需要向银行贷款2000万元,但是当时它的票房达到6177万元,这个收入已经接近2017年文化广场一整年的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激发了国内对于音乐剧产业的热情。

十年间,《剧院魅影》《巴黎圣母院》《伊丽莎白》等各国经典作品如潮水般涌入文化广场,火爆的背后,也让文化广场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文化广场最火爆的音乐剧并非来自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些音乐剧大国,而是来自德奥、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非英语音乐剧,譬如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莫扎特》、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莫扎特》,都曾一票难求。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剧,不仅扩大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也给中国原创音乐剧人一种信心,坚定了文化广场从中国审美和文化出发,走出自己音乐剧道路的步伐。

为观众做好戏

十年来,文化广场在持续开放、引进、合作了世界前沿和优质的音乐剧作品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实践与证明中国式的舞台表达。

《我的遗愿清单》是文化广场第一部制作出品的音乐剧。在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看来,由它开启整剧的本土化制作是非常正确的选择,“首先,这部剧奠定了文化广场制作出品的‘小而美’的方向;其次,作品本身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音乐、故事和价值观不会过时。这也是为什么演到现在大家都那么喜欢的原因。”

从《我的遗愿清单》开始,文化广场树立起了对选定的音乐剧进行本土化改编的方向。“我们制作的很多作品都是以上海为基础来改编的,这让作品更接地气。”到去年年底,《春之觉醒》《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也许美好结局》《粉丝来信》《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六部文化广场自制音乐剧,完成巡演352场,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文化广场制作的优质品牌,也伴随着音乐剧从上海出发,传递到了全国。

除中文版制作之外,过去三年来,文化广场在原创音乐剧领域,也迈出了坚实一步。2019年,文化广场将持续八年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展演季、音乐剧发展论坛,升级成为“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首创“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邀请有经验的导演、作曲、制作人,通过专业机制来汇聚年轻创作者,解决本土音乐剧原创资源不匹配与原创专业度不高的情况。

《蛋壳里的心跳2021》《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南墙计划》《无法访问》等6台原创孵化音乐剧,成为了文化广场度过生存期之后的行业回馈,同时也是一种行业前瞻。

上一个十年,从“看音乐剧”到“做音乐剧”,文化广场一路挑战无止境。在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国内首家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即将在文化广场开启,展示了为演艺大世界汇聚更多专业人才,深入实践“文化乐土,梦想绽放”的剧院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