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荟非遗|刚柔相济,绵绵不绝
赓续历史文脉感受体育非遗
本期“体荟非遗”,小体带你走进国家级非遗项目——绵拳,从石库门兰桂坊开始讲起听一段行走江湖的武术奇遇,感受以柔克刚的制敌之术。
北拳南来落根申城
说到“兰桂坊”三个字,人们往往会想到香港中环那条纸醉金迷的酒吧街。但是,在上海杨浦区兰州路857弄,也有一条兰桂坊,看上去与老上海其他的石库门弄堂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里却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拳在上海的发源之地。
20世纪50年代初,绵拳的第一代掌门人孙福海在兰桂坊广收门徒。2008年,其孙孙红喜作为第三代掌门人在此成立了“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继续向世人传授绵拳。2014年11月11日,绵拳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长根、孙宝庆的讲述,最早在上海进行绵拳传授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在清末民初武术名家吴志青所著的《太极正宗》中收录的《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中,详细地讲到了孟光银学绵拳的经过。孟光银原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主要在山东、河南两地走镖,颇有名声。一日携镖投宿,与友论武,被一皓发行商老翁讥笑。孟不忿之下与其论武,甫一交手,手脚如被蛛网缠身,有力无所施,方知遇到高手,当场跪请拜师,后竟弃镖业,随老翁行商习武。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海,成为富商李瑞九的拳术教师。50年代初,迁至兰桂坊开始教授绵拳。孙福海作为孟光银最早的弟子之一,深得其真传,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发展形成了符合上海地域文化的绵拳。
刚柔相济圆活连贯
绵拳是一种均匀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
绵拳以架子练习为主、套路练习为辅。其架子有大小之分,大架子讲究舒展大方,小架子讲究步伐灵活;套路的主要形式分为两种,即单人套路练习和两人或多人的对练套路练习。绵拳在对搏时多采取以静制动的套路,先将来势柔而化之,而后再发力制敌。
绵拳的腿法较少,多强调下盘的稳定性,配合灵活的上肢动作,以腰为轴,力由腰生,上贯至肩臂,力达肘手,发力完整,富有弹性。在行拳的过程中,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讲究收放自如,快慢相间。功法与架子配合训练,可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服务社会传承发扬
在几代绵拳传承人的努力下,绵拳逐渐解开了神秘的面纱,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为更多人所熟知。作为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希望让绵拳为社会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学习绵拳,最小的只有12岁。绵拳还积极走进校园,建立传承基地。绵拳保护单位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街道办事处、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与上海市昆明学校、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签订协议,正式成为绵拳校园传承基地,每周都有绵拳教练到学校开授绵拳拓展课,开拓出绵拳传承的新模式。
在各方的关注和共同努力下,绵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必将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