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墨韵——何秋生“秋诗秋词”专题书法作品
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什么季节?我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喜欢秋季”!
秋日里的那般气场,秋天里的那股神韵,其他季节无与伦比。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大自然为了等待秋日的到来,而拼尽了四季的所有,才打造出这样一个极品的金色画廊。
我对“秋”的感知是从骨子里生成的。爱“秋”的理由可以很多。或许是因为那个秋天,母亲几乎用尽了自己的生命,把我带到这个世间。于是,“母亲”与“秋天”,我就把这两个名词放在同一个概念里,深深地流进自己的血液。当每年的秋天,故乡的山脉溪谷红成一片的时候,我就想那是母亲把大地当作画布,用热血泼墨成画。
母亲是为了孕育生命而来的,也是为了下一个生命的孕育而远走的,就像这个金色的秋天,就像这个如血的秋天,她是大地和大地上的生灵一年的收成与期盼……
“秋”言之不尽说之不完,历代文人墨客有关“秋诗秋词”无数。宋人欧阳修更是对“秋”道出一番深味,有其所作《秋声赋》为证。壬寅入秋后,笔者便开始筹备作品,试着搞一个以“秋诗秋词”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小楫展于线上,敬请方家雅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 刘禹锡 秋词诗一首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 张籍 秋思诗一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 杜牧 秋夕诗一首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 范仲淹 渔家傲 秋思词一首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一首
秋蝉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词一首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唐 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一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 杜牧 山行诗一首
故乡婺源石城的枫叶红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 陶渊明 饮酒诗一首
春播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刘禹锡 望洞庭诗一首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唐 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词一首
秋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 王维 山居秋暝诗一首
夜来一雨将秋至
今晚蝉声始报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一剪梅词一首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峨眉山月哥
秋风如歌
秋雨如画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晚唐 黄巢 题菊诗一首
秋趣
秋菊有佳色
绿酒开芳颜
——宋 黎庭瑞诗句
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末 黄巢 不第后赋菊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宋 刘翰 立秋诗一首
秋声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 诗句
家乡婺源晒秋图
何秋生(笔名秋声)生于1960年秋。江西婺源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书法,作品曾获“海上兰亭”奖等十余项,先后在人民大会堂、中华艺术宫、上海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等多处展出并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