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故事| 谁的小辰光里,没有一家“宝宝文具店”?
在网购还没有诞生的年代,开学前最开心的记忆,莫过于和爸妈一起去文具店置办新文具。
琳琅满目的文具店藏着当时最新的流行资讯——美少女战士的卡通书包、可以变身的铅笔盒、动物蔬菜造型的可爱橡皮、闪闪发亮的贴纸,还有舍不得用的好看笔记本......
如今随着网购的发展,街边文具店已经成为了难得一见的“风景”。不只是文具店,许多小辰光的快乐也因为线下店铺的消失,成为时代回忆。我们真的不需要线下店铺了吗?如果不是,那我们该如何拯救正在消失的老铺,守护记忆中的烟火气?
你还记得“宝宝”吗?
“侬帮我看看这个粉红色的文件袋有没有?”
“幼儿园要买水枪,水枪有没有啊?”
“学校要求佩戴健康卡,给我孙子买红绳的还是蓝绳的?”
9月1日开学的当天,“宝宝”陆陆续续迎来了一批“银发族”顾客,因为这天是工作日,爸爸妈妈送完孩子后都去上班了,于是爷爷奶奶来为孙辈“查漏补缺”,购买需要的文具,有的还打开手机相册,一张张按图索骥。
“都是几十年老顾客了,她以前给女儿买文具,现在给孙女儿买文具。”店主刘阿姨一边说道,一边精准地为客人指出商品所在的位置,就像她对每一位顾客都了如指掌那样。
“宝宝”是一家文具店。如果你第一次来,可能会怀疑手机定位是不是出了问题,“马当路420号”明明是城管执法队啊,怎么会是一家文具店呢?但只要你多走近几步,在右手边楼梯口的上方,“宝宝在这里”几个大字立刻跃入眼帘。
和城管执法队做邻居的“宝宝文具店”。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刘兰和老公从1991年开始在新天地电影院附近经营杂货店,2001年搬到马当路,这家“宝宝文具店”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在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里,能经营二三十年,已经算得上是老店,更不要说在二十一世纪初,对于老卢湾人来说,买文具就一定会想到“宝宝”。
“最初我们开杂货店的时候不叫‘宝宝’,叫‘达丰’,就是达到丰收的意思,后来我家儿子养出来了,他小名叫宝宝,周边邻居经常会说‘去宝宝家买文具’,‘去宝宝家’,就这样慢慢传开了,于是我就把店名改成了‘宝宝文具店’。”刘阿姨介绍道。
宝宝文具店的店主刘兰和顾客。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像“宝宝”这样的文具店如今的确少了,90来平方米的天地里,东西塞得满满当当,像阿里巴巴的宝库一样,你能在这里找到几毛钱的圆珠笔,几块钱的本子,甚至可以淘到小时候经常用的英雄牌墨水、五线谱本子、包书纸、羽毛毽子、水钻贴纸、黑色BB夹等等。刘阿姨还为了照顾老顾客,几十年不改动货物摆放的位置,老顾客“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为了照顾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刘阿姨会把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细心地标注出来。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眼花缭乱的水钻贴纸。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都喜欢用“复古”来形容它,因为时光好像在“宝宝”里停止了一样。但只有刘阿姨知道,时间从未停滞不前。
“讲起来心里有点难受,我们附近都动迁了,很多老客户都搬走了,再加上线上购物开始后,很多家长更愿意选择在网上买东西,没时间带孩子来,所以你说这几年变化大不大,对我们线下店铺来说,冲击非常大,以前一起去拿货的店家,现在一个也看不到了。”刘阿姨说。
为了不变的改变
和很多线下店铺一样,“宝宝文具店”也没有逃过三年疫情的打击,并且在几十年的经营时光里,刘阿姨第一次开始犹豫,是否应该将“宝宝”继续下去。
而就在刘阿姨感到闷闷不乐的时候,几位设计师找到了“宝宝文具店”,表示希望通过“微改造”,为小店注入新活力。
“街巷小店帮扶计划”是今年8月小红书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主办方从社区中选出了5家富有人情味、有故事的小店,通过线下空间改造、线上流量曝光等手段来让社区里更多人知道小店及其特色,从而吸引人去店打卡、消费。“宝宝文具店”就是该计划的帮扶对象之一。
设计师潘得力和小野第一次来到“宝宝”,也被眼前这个满满当当的“宝库”吓了一跳。
“宝宝文具店三十年累积的不只是顾客,还有三十年的商品,因为我们发现有些商品都是十几、二十年前流行的款式,你在别的地方可能都找不到了,但这里还有。”潘得力说。
挂在墙上的“补丁贴”已经是时代记忆了。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设计师们最初的想法是为“宝宝”进行一次翻新,因为店内装潢缺少潮流元素,并不符合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追捧的审美,但交流中,刘阿姨袒露,不想改变店铺原本的味道,包括货架和货品摆放的位置。
“老店改造通常会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改变,老店最怕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和留给别人的记忆。另外一个是不变,因为如果不变的话,你的客人有可能会移情别恋。所以跟阿姨商量后,我们决定放弃翻新的想法,用‘微改造’来替代,为了不变的改变。”潘得力解释道。
“微改造”的地方涉及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货架进行更换和翻新,同时考虑到小朋友会在店内跑动,为货架突出的部分,贴心地装上了防撞角。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老货架进行了更新。小红书图
其次,设计师通过规划,为原先没有停留空间的店内,打造了一个休息区,这样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去探索,自己则在休息区等待,优化了购物体验。设计师小野还对所有的商品位置和信息进行了梳理,做了可爱的插画指示牌,对小朋友更加友好,也让空间更加灵动。
人性化的休闲区。小红书图
可爱的插画指示牌。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入口处的改造,可能是这次“微改造”中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潘得力介绍道:“小店处在半地下室的位置,过去阿姨在楼梯口贴了一个‘欢迎光临’的标语,知道的还好,不知道的人会误以为是城管的。所以我们把标语改成了‘宝宝在这里’,更加有指示性。墙面也进行了重新粉刷,入口上方缠绕的电线等安全隐患全部处理掉了。”
入口处的‘欢迎光临’改成了‘宝宝在这里,更加容易识别。小红书图
店门正对的墙壁上,还有一个小小的艺术角,叫“宝宝画展”,上面的画作都出自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设计师安装了一块磁力板,这样既不会破坏墙面,又可以重复的使用。
“宝宝画展”澎湃新闻李思洁图
线下小店是城市的记忆坐标
一些老顾客听到“宝宝”改造的消息后,都好奇地想来看看,但走进来都会问“哪里改了?”“怎么没看出来呀?”“改了什么地方呀?”。一番打量后,大家又舒一口气:“宝宝”还好还是那个“宝宝”。
刘阿姨对这样的改造也很满意,最重要的是她又恢复了继续经营的信心。原先搁置杂物的楼道被阿姨收拾地干干净净,重新摆上了花架、绿植。“他们没来改造之前,我心情很不好,就算看不顺眼也不想去动,改造后,看他们弄得这么好,我也愿意给小店打扮打扮了。”
改造后,刘阿姨恢复了继续经营的信心。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一些人通过“街巷小店帮扶计划”得知了“宝宝”的故事后,慕名前来打卡,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许多动人的留言——
“虽然现在网上很方便,但我还是很怀念小时候每次妈妈带我去逛文具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那种开心和喜悦,所以这次特地带着女儿一起来采购。”
“小时候每周五早放学,不想太早回家就常会和小伙伴一起兜马路。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多时髦的商场,我们最爱逛的还是文庙、学校附近的小店、文具店。记不住门牌号,但总能记住走过来的路。”
“妈妈是宝宝的时候,外婆就带她来宝宝文具店买玩具,妈妈和爸爸谈朋友的时候,也来宝宝文具店买玩具,现在女儿还是个宝宝的时候,也会来,这是一家跨越三代人的文具店。”
宝宝店欢迎您澎湃新闻记者王昱图
“其实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宝宝’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小时候的文具店就长这样。我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文具店里度过的,像以前特别流行的四驱车,女孩子喜欢的大头贴......包括约同学出去,也会相约在文具店门口。但现在这样的店铺越来越少了。”潘得力分享道。
的确,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我们不仅有网络购物、直播购物,未来还可能有AI、人工智能,元宇宙,线下店铺没有线上那么灵活,面临更多成本、人工、货物积压的风险,但为什么我们还在回味这些记忆中的小店?
“对于老人或小朋友,不会网购的人来说,线下店铺仍然是必须的。在便利方面,如果是急需的话,网购也存在不能及时拿到的问题。另外有时候客人开心或不开心,也喜欢找我聊天,哪怕生意在忙,我也会跟他说说话。”刘阿姨说。
线下小店是城市的记忆坐标,走到一家小店,我们总可以想起,在里面做了什么,见了什么人,留下了怎么样的回忆。小店也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风景,是城市人奋斗的标志,留住小店,留住的是城市里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