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在隋唐的遗迹中探寻中日新未来
回想起来,真是时光如梭,忽忽间,这都已是15年以前的事了。2007年8月,为纪念遣隋使西渡中华1400周年以及翌年的隋使裴世清等赴日,大阪府连同奈良县,与中方的上海市和陕西省的外办友协共同举行了隆重的21世纪遣隋使、答礼使互访活动。我也有幸作为上海团的顾问一起造访了大阪和奈良,还去踏访了高野山,在深深感受中日交往源远流长的同时,也为当时日方的盛情接待而感动不已。
为写这篇文章,我翻检出了当年的日记和照片,觉得当时的记述还有点意思,这里就当一回文抄公,摘录一些当年的文字,读来似乎更有实际的临场感。
2007年8月17日 周五,晴
上午9时从下榻的酒店KKR Hotel OSAKA出发,坐车前往难波车站,坐10时多发车的去高野山的南海快车,向东南方行进。高野山在和歌山县境内,海拔千余米。一路山峦叠翠,满目葱绿。一小时许车抵终点,再坐缆车上行,之后再坐巴士至金刚峰寺。此地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
高野山的午餐会
先至总持院内午餐,为精进料理,在院内的一个和式大房间进行,榻榻米铺地,脱鞋进入,在绘有飞天图案的屏风画下,整齐地排列着餐食。每人在坐蒲团上席地而坐,餐食盛放在两个食案上,此外还一个食膳(盘)。这样的用餐方式,日文称之“铭铭膳”,中国人在中唐之前,大抵也是这样的样式。初唐时的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唐后期,受西域的影响,逐渐改为桌椅的方式,而此时日本已中断了遣唐使的派遣,桌椅的生活方式也未能传入列岛,直至近代以后才发生变革。今天的精进料理,器皿、装盘甚佳,菜肴全素,以豆制品和魔芋类为主,味清淡。由僧人侍奉,为平生初次经历。
高野山的精进料理
笔者(右)与时任大阪府国际室亚洲交流课课长北野淳一(左)合影
餐后移向金刚峰寺诸寺院。804年随遣唐使入唐的弘法大师空海在长安青龙寺习得密宗归国之后,于816年在高野山创建了金刚峰寺和真言宗,此地为真言宗的大本山,在日本各地下辖有三千多座真言宗的寺院。有一处正殿,大概是金堂,脱鞋入内,有内廊与外廊相连,分别有梅间、松间等内室几十间,还有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狩野家族所绘的襖(移门)绘原作,颇珍贵。廊檐间,也有户外的枯山水或称石庭的,营造得颇有禅意,只是正当烈日炎炎的午后,无斜阳的阴影,缺了一点情调。在寺内最广大的一处房间内,僧人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仪式,并诵经祝福,抑扬的梵呗声,余音袅袅。
金刚峰寺的一部分
出金堂,在周边闲走,虽为炎夏,但此地海拔颇高,较为凉爽。大部分的寺院建筑,昔日的油漆都已漶漫剥落(或许本色即是如此),茅草葺顶,呈灰褐色,倒也显得古色苍然,唯有巍然耸立的根本大塔,涂成橘红和粉白两色,显得格外醒目。
金刚峰寺的根本大塔
2007年8月18日 周六,晴热
今天一天的活动,都在大阪府内展开。
早饭后9时出发,驱车往大阪府南部的太子町访问。太子町主要是去睿福寺,当年圣德太子的陵墓即筑于此,因此又称圣德太子庙,地名也由此而称太子町。
太子町的欢迎会
在太子町受到了全町上下的空前热烈的欢迎,近百名儿童挥舞着中日两国国旗列队欢迎,寺内的空旷地上设置了盛大的会场,町长及町议员几乎悉数到场,由町内的某所中学的管乐队吹奏热烈欢快的迎宾曲,所有的人员皆在烈日的炙烤下就坐,实在使我们感动不已。虽然我们也都坐在炎炎赤日之下。
欢迎仪式之后,参观圣德太子墓。之后又沿着古街道参观了昔日留存的“书院造”风格的民居,入内,一位当地的女子为我们演示了简式的茶道,品饮了抹茶。又去看了当年派往隋王朝的使节团正使小野妹子的坟墓,一路都受到了热忱的欢迎。
圣德太子陵墓
藤井寺
下午2时许,驱车前往藤井寺市,2004年在陕西发现了当年的遣唐使井真诚的墓碑而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井真诚乃藤井寺人,藤井寺也被抹上了浓郁的唐风色彩。在经过市内的商业街时,受到了当地市民挥舞着中日两国国旗的欢迎。参观了真言宗御室派的藤井寺(也写作葛井寺)之后,往市民活动中心,我们全团成员换穿他们赠送的夏季浴衣(ゆかた),出席了当地为我们举行的欢迎会,市长等要人悉数出席,场面隆重。之后参加了当地市民的一个“夏祭”,还发了五张券,可购买各种饮料、食物并换取了小礼品。天气很热,但气氛更热。
2007年8月19日 周日,晴热
之后移入(奈良县)樱井市的一处会馆,在内晚餐后并换上隋唐时中国文官的服饰,日方则换上了飞鸟时代的官服(这些都是日方精心准备的)。我个头矮小,衣服显得宽大,其他人穿起来都很好看。
与上海代表团的两位复旦学生的合影
然后移往金屋河川敷公园,这里古称“海石榴市”,一条名曰初濑川的小河流经此地。抵达河畔时,正是薄暮十分,绚烂的晚霞渐渐暗淡下去,暮色悠悠荡荡地升腾起来,仍可见河水的清浅。上海和陕西的团各列一队,在击鼓和吹笛者的引领下,缓缓走向会场,据云当年小野妹子及隋的使者裴世清一行就在此地登岸。会场内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和樱井市市长长谷川明等各路要人20余人已在迎候。在一阵激越的太鼓声和悠扬高亢的笛声之后,知事和市长分别致辞,中方的两位团长亦致答词。
全体合影(第三排左5为笔者)
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们各自将写有自己心愿的纸灯笼放流到河面上,我写的是“全家健康、中日友好、世界和平”。这些被点燃了的纸灯笼,随着凉爽的晚风,缓缓地漂流到河面上,星星点点,如梦如幻,煞是好看。
(日后补记:后查阅《隋书·列传第四十六·东夷》,对裴世清出使日本及受到的欢迎有如下记载:“明年,上遣文林郎裴世清使于倭国。……倭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后十日,又遣大礼歌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既至彼都,其王与(裴世)清相见,大悦,曰:‘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仪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仪,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
晚8时半许,在市役所的一处房内换好衣服后,坐车返回大阪的酒店。
以上是当年部分日记的摘抄,在摘抄的时候,当年的场景也一幕幕地宛如昨日的景象,在眼前清晰地浮现。这期间,中日关系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十五年,但当年日本友人的盛情和友情,至今都仍然温暖着心头。一千四百多年前,圣德太子顺从历史的潮流,打破了中日之间一百多年没有官方交往的坚冰,重叙两国的友好之情,之后,唐王朝建立之后,日本又十六次派出了遣唐使,每次都会在唐待上几年,全面传入了唐的先进文化,开启了所谓的“唐风时代”,之后日本又在汲取东亚大陆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本土灿烂的岛国文化。
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世界风云多变,但国与国、尤其是邻邦与邻邦之间的友好相处,应该是彼此要共同维护的一条铁则,衷心期待中日两国沿着隋唐时期以来的历史足迹,来共同开辟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新未来。
作者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