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菱菱”
八月荷塘,风动莲舞,静心赏花,总闻到另一种清香,尤其夜色初起时,水塘里弥漫的湿气会把这隐士般的香气徐徐送来。其实这是水菱在发出信号,不出半月,它清甜的果实要上市,进入你家餐桌上了。
菱角古称“芰”,多生于平原水乡,生长迅速且极其茂盛。古诗词里,采菱风情浪漫,“尽日醉醒菱唱里,邻家来往竹阴中”“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莲荷扶摇亭立,而菱香却含羞脉脉。
七月,生长菱角的湖面,菱盘密密麻麻,仅留出一条行船的水道。江南人吃菱角,大多都吃新鲜的。生食鲜菱,最好不过水红菱。它跟双角的乌菱不同,成熟的水红菱长有四个角,红艳艳的,可以说是艳冠群菱,尤其在水里,如胭脂打翻落水,洇成了一片玫瑰色。去掉红色的壳,白色菱肉脆嫩、爽甜,舌齿间会沁出一丝丝清香,满口生津,解渴解馋,越嚼越上瘾。
八月末的处暑到九月的白露之间,正是菱角上市的时候,清凉的井水里泡着刚上岸不久的菱角。吃老菱,先咬掉两个尖角,再咬中段,轻松拗断,捏外壳,肉“噗”地跳出,如白鹅卵石般丰腴光滑,嚼一嚼,恰到好处的绵甜粉糯。
江南的菱角可以从白露一直吃到秋末,可从秋塘涨水吃到水落。红菱吃尽有青菱,青菱吃尽还有菱棵上的落水菱。落水菱和老菱一样,可以焐熟了吃,虽少了些鲜菱的水嫩意,却多了几分厚重的甘甜。
菱角,一种奇特的水生植物。倘若落水菱无人捡拾,它在塘泥里默默过冬,春水荡漾,菱苗就会从老菱角的顶上长出来。菱苗纤弱,需要靠锚在泥里的老菱供给养分,这从母体那里带来的营养,可以一直供养小苗在水面长出菱盘。
菱角的叶子很独特,长着长梗的菱形叶螺旋排列在短缩的菱茎上。菱角的叶梗从内到外逐渐变长,这样可以相互镶嵌着排成圆形的“菱盘”,从而使叶片更为合理的享受光照。
菱角的叶梗上还生有膨大的气囊,跟着叶片围成一圈,气囊可以让菱盘四平八稳的覆在水上,就算有风浪也不会沉底。
菱花小而白,在七月天气初热时开始吐露在密不透风的菱叶间。菱花躲在叶下,要等到傍晚或夜间才徐徐开放。花落之后便生菱角,果实极为低调,只默默沉在水中,想要采摘翻过菱盘才能寻到。
采菱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菱盘的叶片开始立出水面,菱角也开始成熟了。满塘密而遮波的菱盘,一只可结十几只菱角,菱花成对开,菱角也成对结。采菱之时,摘下一枚菱,不用瞧便知道,菱盘的对面也必定有一枚,这对同生菱,就像《采红菱》里唱到的“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我俩一条心”那样,让人遐想几分。
人们自古就开始采集野生菱角作为果腹的食物,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成堆的菱壳。很多历代农政文献记载:凶年饥荒,菱角可做救荒粮。中国最早记载菱角栽培的是《齐民要术》,书中简单记录了原始的种植方法,即将老熟的菱角丢入塘中由其自生,而且菱角不怕涨水淹没,在水患平凡的淤积湿地菱角也能在灾害来时保证产量。
菱角也可做菜,与青椒清炒,清香扑鼻;去了壳与五花肉红烧,油润不腻,甘美鲜馥;清炖排骨,菱角的清新与排骨的醇厚完美交融,汤汁浓且香。只有两只角的乌菱,表皮坚硬,最适合蒸煮或去壳后炒食。无角小青菱是个特别的存在,绿壳白肉,两端圆滑,状似元宝,它的壳很薄,肉质细嫩,生吃熟吃自然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