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独龙江乡“日新月异”的背后:东西部协作“加码”乡民的“小幸福”

2022-09-22 08:47:41 作者:王佳燕 来源:东方网 选稿:吴怡闻

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一步跨千年”。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作为中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曾是全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如今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随着东西部协作不断深入推进,独龙江乡发展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

巴坡小学校门前石碑

独龙江乡巴坡小学校门口立着一块石碑,印刻着上海浦东陆家嘴“三件套”简笔图和“2021年上海浦东援建”字样。两年多前,一场特大泥石流冲垮了原本的巴坡小学,教室墙壁被巨石砸穿,教学楼严重损毁,一片狼藉。如今,三幢崭新靓丽的校舍环绕着新建成的塑胶操场,靠山一侧建起了高高的泥石流围挡。“现在应该是我们乡里所有村级学校中校舍建得最好的。”老校长木文忠自豪道。

巴坡小学新建校舍、塑胶操场

2020年5月25日,木文忠同往常一样,在三年级教室里上着数学课。当时,学校里有一至三年级约40名学生。已经连下7天大雨,江水猛涨,透过雨声,山上传来阵阵异响。意识到情况不对,木文忠赶紧停课打开教室门,带着所有孩子们向安全地带撤离。

几分钟后,一场特大泥石流侵袭了学校。校舍被滚石冲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幸运的是撤离及时,无人员伤亡。因校舍已无法承担日常教学,学生们被协调至独龙江乡中心学校借读。做了20多年校长的木文忠看着学校的断壁残垣,忧虑还能不能把孩子们接回来。

滚石冲破校舍墙壁

2021年4月,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上海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为云南全省,其中浦东新区对口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浦东挂职贡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包勇军刚上任,就把尽快帮助巴坡小学恢复重建一事放在心头。“早一点建好,孩子们就能早点就近入学。”

2021年雨季刚过,7月17日,学校各项前期准备就绪,开启破土动工。之后的6个月内,建筑施工队伍争分夺秒、加紧建设,包勇军时不时就去施工现场查质量、盯进度。终于,在11月下旬顺利竣工。今年3月,新建成的学校正式启用。原本的教学楼翻新改建成了教职工办公和宿舍,在专家勘测和论证过的安全地带,则新建起了一栋同样风格的四层小楼,包含教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功能。

巴坡小学整修前

巴坡小学整修后

“跟以前比变化太大了!”学校老师高英说,看到焕然一新的学校心情非常激动。“学校更漂亮了,教学设备也很齐全,后山围挡很高、很牢固,更加安全,家长们看了也很放心。孩子们也都很喜欢新学校。”

学生、家长欣喜于巴坡小学的变化,孔当村村民也沉浸在村居环境美化提升的喜悦中。

车辆沿着平坦的水泥路直接开进村里。道路两侧,石头砌成的围墙上,一截截枯木做成的“花盆”充满野趣。低矮的围墙内,房前屋后,花木繁盛、绿意盎然,掩映着鲜亮彩色条纹的路灯杆,自成一框小景。

独龙江乡孔当村

“这些太阳能路灯、入户道、绿化、排污系统,还有村里保洁等等一些公益性岗位,都要感谢浦东的帮助。”孔当村党总支书记孔世平说,原本村里只有土路,如今做了硬化,又多了绿化、装饰景观,环境一下子大变样。“更重要的是,我们村民参与度更高了。现在只要支部书记在村里吹响哨子,每家每户就自发集中到空地上,主动参与村里事务。”

一切变化都有迹可循。初始,是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清理私搭乱建,硬化庭院搭建围墙。真切看到了村居环境一天天变美变靓,村民们也纷纷加入美丽庭院建设的队伍中来,后期几乎每家每户参与。为了把争取来的浦东帮扶资金花在“刀刃”上,村民们就地取材,从河边捡来鹅卵石,在林子里拾得枯木,用作建材和装饰,力求用最少的钱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独龙江乡孔当村

帮扶资金则用来购买必须的水泥、空心砖等,以及少量用作村民误工生活补贴。此外,对于村里的一部分小型工程项目,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建设工匠等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承接。“乡里成立了建筑公司,我们每个村都有农民装修队,有资格证书的技术人才就有十几个。”孔世平说,还将鼓励更多村民学习建筑方面的专业技术,考取证书,获取一技之长。

村居环境的显著提升、以工代赈获得合理收入、增设公益性岗位带来的就业,这些也让村民心态更加积极,对用双手实现更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群众的参与度高了,内生动力也逐步提高。原来的‘懒户’现在都不见了。”孔世平笑道。

“克劳洛”原始部落建设施工现场

清理碎石、搬运水泥、种植绿化……在不远处迪政当村的“克劳洛”原始部落建设施工现场,就有不少当地村民参与建设的身影。“克劳洛”原始部落是东西部协作打造的独龙族传统文化与独龙江生态美景相融合的旅游项目。项目中的20余栋民房是独龙族传统的“木楞房”,经过改造提升后,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同时还将为他们增加收入。

“每栋民房中,会留出一、两间作为客房,让游客和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独龙族文化,走进独龙族群众生活。”独龙江乡副乡长陈笑介绍,除了民宿,还可以做餐饮、商铺,正在建设中的民俗文化广场未来还将安排独龙歌舞演出等,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

“克劳洛”原始部落建设施工现场

村民幸福感不止来自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还来自荷包越来越鼓。在迪政当村,75岁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直言过上了“从前想不到的生活”。“木头房子变成了全新的水泥房子,路也通了,灯也亮了,还有了电视、手机……”近年来,她手工编织的独龙毯受到游客的欢迎,四五百一张,供不应求。退耕还林后,女儿李玉花当上了生态护林员,从前地里刨食、看天吃饭的贫困户如今有了稳定的收入,“现在的日子真的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