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写信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后,为什么事多次写信给中央?

2022-10-06 09:01:00 来源:上观新闻

邓小平少小离家从事革命活动,虽然四处漂泊,但他是一个特别注重家庭和亲情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心念家人,愿意为家人付出全部的爱。他是妻子眼里虽不浪漫但却真诚实在的好丈夫,又是孩子心中伟大无私的好父亲,更是孙辈心中可亲可爱的好爷爷、好外公。

一封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家书”

1939年夏末,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识。在邓小平的追求下,卓琳答应了他的求婚。婚后不久,卓琳便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太行山前线。

留法勤工俭学时的邓小平

到了前方,卓琳在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的队长,而邓小平则在129师师部,两人只有在总部开会时才能见上一面,卓琳便让邓小平给她写信。邓小平问写什么呢?卓琳说:“就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东西。”邓小平答:“好,我以后叫秘书给我写一个,我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性格开朗的卓琳求家书未能成功,但她却渐渐地理解了丈夫的性格,理解了丈夫的心。

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大西南再到中央工作,每次邓小平到一个新的地方,卓琳就带着孩子赶到那里。由于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也就不需要家书。女儿邓榕说:“我们从小到大从未见过父亲写信,就连与他相濡以沫三十多年的妈妈,也从未见过他因家事写信。”

邓小平与卓琳

1976年6月,向来行事简约的邓小平却给卓琳写了一张字条,这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封“家书”。当时,邓小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他与卓琳被安排在东交民巷17号的老宅子里单独居住。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卓琳便因为眼病复发住进医院,东交民巷只剩下邓小平一人。习惯了大家庭热闹温暖生活的邓小平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示一个人太孤单,想回去和孩子们住。

两星期后,这一请求得到了批准。邓小平十分高兴,就偷偷给老伴递了这张字条:“已批准我们同小孩们同住,在原处。孩子们是否全回,须同他们商量。几天后才动,注意秘密。你既可见到孩子们,就不急于出院,把别的病也治一治。”

寥寥数语,字短情长,对于亲人的牵挂与眷恋溢满纸上。

1976年6月,邓小平写给卓琳的字条(邓小平故居纪念馆藏)

“他一生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信”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卓琳毫不犹豫地陪他到了江西。此时,邓小平的子女们四散飘零。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大女儿邓琳去了河北宣化的部队劳动锻炼,二女儿邓楠到了陕西汉中,小女儿邓榕去延安插队,最小的儿子邓质方则到山西农村落户。

邓小平、卓琳夫妇和孩子们

思念四散在各地的儿女,成了邓小平夫妇最大的心事。邓小平一次又一次通过汪东兴给中央写信,这些信里他很少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大多数信件都是为了请求允许孩子回家探亲,安排他们在南昌附近工作,让邓朴方得到必要的治疗。邓榕说:“他一生中除了为孩子以外,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信。”

1969年夏天,处于“软禁”状态中的邓小平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立即写信给毛泽东,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批示。

1971年2月,邓小平再次致信汪东兴,开头写道:“又为我的大儿子邓朴方的事麻烦你。”没有客套,没有迂回,一开始就点明了此信的目的。

1955年8月,邓小平与家人在北戴河

信中写道:“我上次给你写信,希望邓朴方能够继续治疗。现在既然无法继续治疗……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起生活较好……如果领导上批准,请早点告诉我们,好作准备。”处于困境中的邓小平始终牵挂着孩子们,作为一家之长,他总想尽他的能力,为家人和孩子们多做点,再多做点。

6月,邓朴方被送到南昌。他的到来,给年迈的双亲带来了欢乐,也增加了沉重的家务负担。邓小平夫妇白天到工厂上班,晚上帮助儿子洗澡,常常是卓琳端水,邓小平拿毛巾给他擦身。邓小平还经常推儿子去晒太阳、散步,与儿子一起聊天,调节他的情绪,帮助他鼓起生活的勇气。

邓朴方曾感慨地说:“父亲在任何时候都不畏惧,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依然很开朗。和父亲一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一生都很重要。”正是这种弥足珍贵的人间亲情,使邓小平一家人在困境中获得了最大的精神支持。

“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

邓小平的生母在1926年病故。夏伯根是在丈夫病故后嫁给邓小平父亲的。1950年春的一天(这时邓小平的父亲早已病逝),当夏伯根得知邓小平已率领第二野战军驻扎在重庆的消息后,立刻来到重庆。

邓小平第一次见到这位只比自己大5岁的继母后,说:“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从此,邓小平就承担起了赡养继母的义务。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工作后,又将继母接到北京。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日子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很好,从来不分你我,在言语、饮食、卫生、穿戴等方面,都十分周全地想到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十分愉快。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和邓小平夫妇一起相依为命,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邓小平既要照顾卓琳的生活,又不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家里的重活脏活,如劈柴、生火、做饭、擦地板等都由邓小平来干。

邓小平夫妇与继母和睦相处,几十年如一日。2001年,夏伯根老人病逝,享年101岁。她的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的关心和照顾是分不开的。

“你们要学点本事给国家作贡献”

邓小平复出后日理万机,但他仍然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和谐的气氛。晚年,他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他喜欢和孙辈们在一起,看到这些孩子,他像普通大家庭的长辈一样开心。他曾幽默地说:“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奖。” 

他关心、疼爱家里的每一个孙辈,看到哪个不在跟前,就询问去了哪里。他外出休息时,只要条件许可,就尽可能带上孩子们同行。每年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植树节植树等,邓小平喜欢把孙子孙女们带在身边,从小培养他们崇高的道德理想。

1987年4月5日,邓小平与外孙女在植树

1987年4月5日上午,邓小平来到天坛公园,和家人一起挥锨栽下了这天义务植树的第一棵桧柏。劳动中,他手拉着身旁的外孙女羊羊,笑着对在场的人说:“今天我带的这个人,已经跟我种了六年树了。今天我又增加了一个部队,羊羊的小弟弟。”他还郑重地强调:“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邓小平、卓琳和孙辈们在一起

他喜欢孩子,但不娇纵和溺爱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事的本领。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参观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时,特意给孙子孙女买了铅笔、橡皮。他对孩子们说:“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明白,错了就要改。”

1993年1月3日,邓小平在杭州给孙子们口述了一封信:“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你们要学点本事给国家作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

到实践中锻炼、为国家作贡献,这是老人对子孙最平凡、最实在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