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发现7种鱼类新种、2种昆虫新种、6种植物新记录种
10月11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阶段性成果。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9月底,湖北省共发现鱼类新种7种、发现昆虫新种2种、发现大型真菌新增中国新记录种5个、发现植物新记录种6种。2023年4月底前,省生态环境厅将全面完成7个试点地区的野外调查工作,发布湖北省第一批生物物种名录和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建立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发布会现场(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2021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实施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工作。针对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及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调查、观测和评估,包含了《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所有调查内容。试点工作汇聚了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老师团队,并成立了以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44名专家组成的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
奇特方瓢虫(通讯员吴刚供图)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人介绍,本次调查,省环境厅以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和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在长江干流和其主要支流沿线选取了包括神农架林区、巴东县、丹江口市、点军区、石首市、蔡甸区和黄梅县共7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区域开展工作。这七个试点地区,代表了长江流经我省的上中下游,也囊括了清江汉江流域,形成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丰富生态系统类型。
中华细腰长朽木甲,左为雄虫,右为雌虫(通讯员吴刚供图)
该负责人表示,本次调查工作详实,截至2022年9月底,共调查高等植物样线280条,采集植物标本1万余份,拍摄植物照片15000余张,陆生脊椎动物样线3626条,调查昆虫样线1296条,调查大型真菌网格114个,样线142条,采集标本772份;鱼类采样河段71个,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包含周从藻类)生物样点79个。记录物种丰富,共记录维管束植物2000余种,发现疑似新物种2种,分别为一种凤仙花和一种紫薇属植物,发现湖北新记录种6种,发现黄梅秤锤树的新分布点;鸟类303种;兽类44种;两栖和爬行类6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3种,湖北省重点保护动物17种;昆虫644种;大型真菌381种;鱼类100种,底栖动物278种,浮游生物441种,周丛藻类375个分类单元。
神农架林区发现的繁缕虎耳草(庞宏东摄)
此次调查,成果丰硕。物种有新发现方面,发现鱼类新种7种,主要采自神农架林区、巴东县和宜昌市境内;发现昆虫新种2种:奇特方瓢虫和中华细腰长朽木甲,采自神农架林区;发现大型真菌新增中国新记录种5个;发现植物新记录种6种,分别是浙江凤仙花(凤仙花科)、玉兰叶石楠(蔷薇科)、无腺桉叶悬钩子(蔷薇科)、芥叶蒲公英(菊科)、肿胀果薹草(莎草科)、繁缕虎耳草(虎耳草科)。
发布会上,参与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学者,介绍了相关具体调查情况。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导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也为长江十年禁渔提供了技术支撑。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研究出台《湖北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于2023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7个试点地区的野外调查工作,发布湖北第一批生物物种名录和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建立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同时,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等重点领域监管。
(原题为《湖北发布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发现7种鱼类新种、2种昆虫新种、6种植物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