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大闸蟹开捕 经受高温“挑战”口感更好 价格与往年持平
东方网记者刘辉10月25日报道:今天上午,随着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捕捞出水,标志着黄浦江大闸蟹正式开捕。虽然时间相比往年延迟了一周多,但经历了高温考验后的黄浦江大闸蟹营养吸收反而更充分,今年仍旧是个丰产丰收年。
作为沪郊大闸蟹精细化养殖单体规模最大的合作社,也是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引领团队,位于松江区泖港镇的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基地今天又热闹了起来。
“今年生长期‘特殊性’表现在,大规格的比例比去年少了。同等规格母蟹的成熟时间比公蟹略早;如今公蟹终于‘壮了’,但口感明显更好,价格与往年持平。”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基地相关负责人顾怡介绍到。
记者了解到,开捕前是蟹膏、蟹黄的“黄金育肥期”。一只成蟹通常经历五次脱壳,体格变得更壮硕,肉质更肥美。大闸蟹也经历了最后的“疯长”,当下嗷嗷待“捕”。
开捕当天,塘边备好的蒸煮器皿也来“检验”。肥香四溢的膏黄比例和分量,最能说明一只上好大闸蟹的品质。开水入锅15分钟,翻开“后盖”,油光鲜亮的肉质成色,与捕捞出水时“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外观表现一致。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内大闸蟹产量普遍下降,从长三角来看,高温天对大闸蟹存活率及水草生长环境均带来影响。“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黄浦江大闸蟹在高温期死亡率很低,经历了考验之后,营养吸收反而充分了,仍旧是个丰产丰收年。”顾怡说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黄浦江大闸蟹开捕晚了一周。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认为,“在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松江模式’影响下的种源和养殖技术,在历经了罕见天气的“检验”后,表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和稳定性。
王成辉表示,“今年大闸蟹投放回捕率在70%以上,保持逐年提升趋势。从整个生长期来看,‘江海21’种源从蟹苗、扣蟹到成蟹,生命力顽强、活力非常充分,这是良种河蟹的明显特性优势之一,也印证了‘江海21’作为上海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河蟹新品种,可以经受的市场考验。”
“多年来,上海市民对黄浦江大闸蟹品质的反馈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小、高、精’。” 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郎月林说,“小,是指上海水域和地域规模受限,决定了要借助优质水质,在池塘里养蟹。每年还没开捕就预订过半,我们不怕产量少,但一定要精。”
据悉,松江河蟹养殖总面积2300.18亩。尽管像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这样单体占地1152亩,可达全区养殖面积50%的体量,相对仍属“小”规模。“松江模式”力主在池塘可以养大蟹、养好蟹,从一个侧面诠释了都市渔业“螺狮壳里做道场”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