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越剧宗师袁雪芬诞辰100周年:80年前她带领的改革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主题活动10月29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界及文艺界专家学者齐聚,共同缅怀越剧大师,探讨越剧改革对新时代戏曲发展的启示。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越剧院也在活动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学术建设、人才培养、创演实践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
1942年,以袁雪芬先生为首的一批越剧演员,在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升了越剧的剧种地位和文化品格,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表示,“艺术为民”的宗旨和开拓变革的精神,是越剧宗师及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珍馐宝藏,也是剧种发展欣欣向荣的不竭储能。 袁雪芬是我国新越剧的创始者、践行者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由她引领的越剧改革委中国戏曲发展史书写了亮丽的篇章,尤其是对地方戏曲的现代化之路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看来,袁雪芬不断寻求艺术境界的自我突破,坚定文艺必须服务于人民的理想信念,是不断推进越剧事业传承发展的精神火种。“前辈们乘风破浪、言传身教,绘制成一幅与时代紧紧相连、与人们脉脉相通的越剧发展画卷。如今已交由新时代的越剧人继续绽放。”
“没有80年前的改革就没有今天的越剧。”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崔伟认为当年大师的改革精神对当今的戏曲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戏曲剧种的改革应该有着时下的现实需求,要想艺术生命力常存,改革应从巨变调整为客观审慎地变,以强化审美优势为追求,这样才能促进已经成熟的剧种继续发展。”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认为,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归功于三方面:一是新文学作家作品,二是电影话剧新文艺作品和人物,三是受男女合演和表现时代的舆论导向。“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就形成了创作人员和声腔流派创始人。这些艺术家和戏曲作品在舞台艺术观念上影响着全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创作机制与管理体制。在艺术与技巧上,影响着并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演员。他希望上海越剧院继承老院长袁雪芬的精神,保持国家院团应有的艺术品格与大团风范,创作具有新时代审美特征的新的代表作品,催生新的越剧领军人物。
“袁雪芬以她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把越剧带入中国主流社会,提高它的能见度,让越剧为更广大地区的人看到、听到和了解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傅谨直言,“绝大多数戏曲演员最主要的追求就是唱戏挣钱,我相信一个人如果潜心唱戏,可以唱好戏,但一个人只是潜心唱戏,很难把一个剧种带到这种高度,袁雪芬除了唱戏之外,还努力参与社会变革。”
袁雪芬曾说,话剧是越剧的养父,昆曲是越剧的养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袁雪芬是一名有着强烈自觉意识的艺术家。“她借鉴了话剧、昆曲甚至电影的表演方法,推动传统戏曲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并增强了舞台人物的表现力。“黄昌勇强调,袁雪芬对编剧的尊重值得后人学习,“她拿到剧本不是先挑刺,而是想办法理解编剧的意图,然后再思考如何丰富和充实剧本。” 下午,专家学者继续在不同会场进行了专题讨论和圆桌会议,在学术深度和实践广度上共同发力,为越剧在当下的变革之路出谋划策。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上海市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越剧院、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