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剧场到大剧院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一步一台阶扎实前进

2022-11-10 14:28:28 作者:王永娟 来源:东方网 选稿:郑闻文

从宛平剧院的小剧场,到天蟾逸夫舞台的大剧院,上海沪剧院2013级青年演员们正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速度快速成长。11月7日传承版沪剧《陆雅臣卖娘子》、11月8日《庵堂相会》、11月9日《沪剧折子戏专场》,刚刚过去的三天,他们以蓬勃的朝气重现沪剧经典流派唱腔,让申城观众过了一把戏瘾,见证了沪剧艺术的传承有序。

一步一台阶 青年演员在磨炼中成长

青年传承版沪剧《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是两部堪称沪剧“教科书”级的经典剧目,剧中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的生活气息和文脉记忆,还有“文派”“丁派”“石派”“解派”“邵派”“王派”“杨派”“春派”等经典流派唱腔,对沪剧青年演员打实基本功具有重要意义。两年前,上海沪剧院就开始对这两部老戏进行提炼加工。舒悦担任这两部戏的导演,他就像这些青年演员的“领路人”,从讲述故事、熟悉人物、揣摩人物开始,从每一个唱腔和吐字中,去校准“流派”的准星。而众多老艺术家的坐阵,手把手指导,也让这些年轻演员在流派传承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得稳健、扎实。

今年9月,这些青年演员们挑梁主演的《陆雅臣卖娘子》和《庵堂相会》正式搬上舞台,在宛平剧院小剧场连演6场。青年演员李秉儒是《陆雅臣卖娘子》的陆雅臣,在昨天的折子戏《杨乃武与小白菜》《雷雨》中分别饰演杨乃武和鲁大海。经过几部骨子老戏和经典折子戏的排练,他的主攻方向定为邵滨孙的“邵派”。老戏的学习让这位青年演员获益匪浅,不管是念白、唱腔基本功都更加扎实。“比如说,赋子板很快,很考验人,气息要稳,不能断,唱完之后,音还要在里面。”

从宛平剧院小剧场到天蟾逸夫的大舞台,舞台更大了,观众也更多了,这对青年演员来说是挑战也是动力,而他们也在这一步一台阶中,积累了经验,实现了成长。李秉儒表示,大舞台对演员的人物呈现、情绪表达要求更高,“如果不到位,很难把观众带到戏中来。”青年演员陈悦音也表示,“相较于小剧场,大剧院会有更多观众距离舞台较远,这就需要演员在动作以及表情呈现上,要适度地‘外放’一些。”

对舞台的逐步适应,也让演员们变得不再怯场,能有更多的心神投入到人物的塑造中去。观众的热烈反应,让他们信心倍增。“以前在后台候场会比较紧张,但经过了这几次舞台上实打实地磨炼,感觉不那么紧张了。舞台上有什么小岔子,自己也能灵活处理了。”陈悦音表示。

创排小戏 以另一种方式对沪剧“探根溯源”

这些青年演员的成长,舒悦算得上是一个见证人,对于他们的表现,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满意!”,认为“每个人都发挥的不错”,而且“老艺术家们对他们的表现也很认可”。

作为这群年轻演员的“领路人”,舒悦还尝试多种方式带领他们进行沪剧的“探根溯源”。在11月9日上演的沪剧折子戏专场中,有一出沪剧小戏《亲情》,这出戏就是由舒悦和一众青年演员共同创作的,从编剧到导演到唱腔设计,都是“在场各位”的亲力亲为。

“今年疫情封控期间发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也都是亲历者,怎么把这些青年演员调动起来,让他们去尝试着表达时代?我就拉着他们开了个视频会议。”舒悦让青年演员们去收集素材,并将这些小故事写下来,为小戏做准备。最终,演员们交上来4个小故事,舒悦梳理、整合后,选了其中一个呈现在昨天的舞台上。“从编剧到导演到唱腔,都是自己搞,每一个字都是原创的。”

这个经历对演员们来说都是第一次,但他们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精神让舒悦很欣喜。唱词不会写怎么办?试着写!写好了有舒悦来把关,“这句话沪剧里没这个表达,改掉,这个字不押韵,改掉。”第一次接触,问题总是难免,但“他们愿意尝试,表达也很直接、接地气。而且也很善于思考,经常会问‘为什么?’”。而这个喜欢问“为什么”,被舒悦认为尤其难能可贵,“王盘声老师以前就经常跟我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知道了‘为什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塑造人物,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终,这出讲述亲朋之间深情的小戏《亲情》,被搬上沪剧舞台。以经典的流派唱腔,把纯正的沪剧味道传递给了观众。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团长吴争光亲眼见证了演员们的一步步提高。他告诉记者,为了继续打磨演员的基本功,让他们在流派学习和传承上继续精进,接下来,青年演员将排练传统沪剧《孟姜女过关》,并通过排练《雷雨》,让演员们深挖人物内心,丰富塑造人物,“还有老艺术家们的经典唱腔、折子戏也要继续学习,让沪剧的流派传承精彩纷呈”。据了解,演出结束后,沪剧院将邀请专家和观众代表召开研讨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青年演员更好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