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边会添彩第十四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赞赏中国履约30周年保护成效

2022-11-10 18:48:16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9日,武汉。《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继续进行中,从8日延续至13日的20场边会涵盖主题丰富,议题广泛,引起湿地保护专业领域和社会公众的广范关注。

作为湿地公约(RAMSAR)六家国际伙伴组织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一直参与并支持《湿地公约》的战略开发,也致力于支持各国提升湿地的有效管理,加强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协助各地国际重要湿地和国际湿地城市的申报工作。

此次大会,WWF也会承办20个边会中的5个重要边会。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湿地网络——国际组织助力中国湿地保护创新”、“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CEPA湿地教育与保护”、“湿地保护的东方智慧——国际组织的助力与观察”。从长江流域综合管理,到湿地网络绘制,从湿地自然教育,到湿地旗舰物种保护,助力各方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

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

8日举行的“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长江大保护边会上,《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办主任孟宪林等各方嘉宾出席论坛并讲话。曹文宣、桂建芳、王焰新三位院士领衔,来自政府、科研、司法、企业、社会组织等长江大保护的多元参与方,在论坛上共同发起《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倡议书》。

WWF《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陈进,专家组副组长、WWF上海区域项目主任、中国淡水项目负责人任文伟分享了报告的部分研究成果,对比了2020年以来长江生命力的状态与变化,特别提出了气候危机对长江生命力带来的新挑战,并呼吁各方合作,恢复生命长江。

陈进教授分享《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部分内容

WWF武汉区域项目主任,长江江豚拯救联盟副秘书长张新桥博士分享了长江大保护以来长江江豚保护和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转变的情况,共抓大保护全面激发了社会参与氛围。目前有67家国内外社会组织和近200多家企业支持长江生态环境指示物种长江江豚的保护,携手守护约1000头江豚并帮助呈现恢复式增长;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发布后,40多家国内外社会组织和20多家企业用专业化知识和国际化视野支持长江源头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及建设,助力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推进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

2019年,WWF联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华泰证券启动“一个长江·野生动植物保护小额基金“项目,携手政府部门、专业环保公益机构、高校等,覆盖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和区域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巡护、社区共管、栖息地改善和公众教育等工作。

此次,华泰证券“益心华泰 一个长江”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团队也应邀参会,与合作伙伴复旦大学王放团队、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共同分享“一个长江,多方参与”的经典案例,详解上海貉群带来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一座网红动物园的城市公园的志愿者社会化广泛参与。

出没在城市中的貉 ©️王放团队

论坛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主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海事法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承办,阿拉善SEE公益机构、湖北卓尔公益基金会协办。来自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科研院校、企业、法院、公益组织等单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湿地网络助力中国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9日上午,“湿地网络助力中国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边会在线上举行。论坛在国家湿地管理部门指导下,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尔森基金会(PI)联合主办,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国际基金会(CI)、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协办。来自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滨海及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各省市区代表、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WWF协调长江和黑龙江湿地保护网络、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协调黄河湿地保护网络、保尔森基金会(PI)协调滨海湿地保护网络参与,是中国各湿地保护网络首次联合举办会议,汇聚各网络经验和各利益相关方智慧,分享湿地保护经验与实践行动,助力中国湿地保护创新,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国家湿地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对湿地保护网络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与会专家分别就各自的湿地保护经验发表主题演讲、并就“汇聚多方力量保护湿地,助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进行圆桌讨论,进一步认识和明确了湿地保护网络这一保护形式的未来,也为各区域湿地保护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项目主任、淡水项目负责人任文伟介绍了WWF二十余年生命长江项目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新时代下长江湿地保护的思考,指出长江湿地保护已然开创全流域保护的人与自然高度耦合的复合系统,需从流域尺度上进行跨部门和行政区的协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推动保护规划顶层设计,激励企业参与,集合专家力量,吸引公众参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湿地网络。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WWF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专家组组长陈家宽做了题为“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历史回顾、创新模式和发展建议”的发言,提出中国研究并建立大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协同管理网络,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为引领,建立湿地网络保护联盟,建立评估标准和监测体系,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依靠基层管理人员等建议,为大河流域湿地保护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会上,WWF发布栖息地管理、栖息地监测手册,详细介绍了管理步骤、计划执行与评估、如何监测、监测结果分析及应用等知识,帮助保护地管理人员了解湿地的管理情况,从而更有效地与上级机构、普通公众、宣传机构等进行沟通。

履行《湿地公约》,护航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

9日下午,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近300位国内外专家参会,论坛由林草调查规划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办,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保尔森基金会、湿地国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等机构与会。

论坛旨在达成湿地公约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尤其是迁徙水鸟栖息地的要求,提出加强迁飞区相关研究,建立东亚-澳大利西亚网络论坛,加强亚太迁飞水鸟的多边合作。论坛上,多个国际组织和领域内专家分享了全球各迁飞区保护经验与做法,也展示我国由多方参与湿地与候鸟保护进展和成就。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女士在开场致辞中分享了过去20年WWF在鸟类迁飞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坚持持续地开展了长江中下游湿地水鸟科普宣传、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等工作,推动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了中国政府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和栖息地的有效管理;在华南地区多个地区进行红树林和湿地修复的试点,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与蓝色经济、双碳目标等保护趋势的结合。卢伦燕指出,20年来,WWF参与也见证了中国湿地和水鸟保护的历程,未来将一如既往地投身于这一事业。

知名湿地与水鸟专家,WWF高级顾问雷刚带来了湖北青头潜鸭保护案例的分享,青头潜鸭主要分布在中国,在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目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2019年起,WWF和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共同发起武汉青头潜鸭保护行动计划,以就地保护,栖息地保护优先,重视生境营造,努力保护和营造更多适应青头潜鸭的栖息地。3年多来,多个机构相继加入青头潜鸭保护工作,在主管部门的引领下,青头潜鸭群体出现扩散,湖北多地发现青头潜鸭群体,其种群数量上升,分布地点增多,青头潜鸭保护实现民间保护先行,政府政策倡导,全民关注取成效的可喜局面。

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武汉是其最南端越冬繁殖地©️雷刚

自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刚好30年。30年来,作为《湿地公约》全球六家战略合作的国际组织之一,WWF见证和参与了在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在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所采取的积极行动,从推进立法、建立长效机制,到实地推进各类湿地保护地建设,从一个又一个提升全民意识和参与的公众宣教活动,到不断拓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智慧和经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