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这些村宅名背后的历史与故事,你知道吗?

2022-11-14 16:12:39 作者:通讯员:闵慧翀、秦忠良 来源:上海嘉定 选稿:常善喻

近日,小嘉在翻阅《嘉定地名志》《徐行曹王合志》时发现徐行许多村宅名称都发生了变化,旧时多为姓名宅,例如张家宅、王家宅、刘家宅等,直观反映了当地不同姓氏族群的分布情况;还有些村宅是以职业、地理位置、地标建筑、河道为名的……初看颇为随意,其实对于追溯了解徐行当地的文化、地理、历史提供了借鉴,其背后也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一起来瞧瞧吧!

“木匠村”的由来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嘉定城北十里外的徐行镇平民村(现为大石皮村)里,有一个闻名遐迩、名匠辈出的孙姓木匠世家。据当地人口口相传,清代乾隆年间,一名孙姓木匠从江苏常熟迁居到这里,繁衍生息。至清末,孙氏家族户户沿袭木匠手艺,逐步形成一支相当规模且技艺超凡的木匠群体,在嘉定东北一带名声鹊起。人们把这个村子称为“木匠村”。

清代光绪年间,以孙志山为代表的木匠村工匠,更是技艺超群声名远扬。据1992年版的《嘉定县志》“人物编”记载:孙志山(1846-1916),今徐行木匠村人,木工技艺超群。曾承建兴福庵(又名北双庙),精工细作,闻名遐迩。孙志山生育五子,皆从父学艺,个个技艺高超。孙家数代收徒无数,附近木匠大多出自其门下,所居之地,以“木匠村”闻名。

据孙氏后裔孙梅卿生前所述,祖上孙志山曾带领五个儿子参与娄塘镇大户印氏住宅的建造工程。印家花园建造历时数年,其传统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特色完美结合,至今仍展现着它的独特风采,已列为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

到民国中后期,孙氏家族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有民谣曰:

木匠村里伽木匠,造房起屋做家生。

生意忙来家家抢,方圆十里名气响。

孙梅卿(1897-1970),是一位技艺全面、名噪一时的木工巨匠,自小随父学艺,加上他的聪颖睿智,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他的技艺日益长进。他集“大木”“小木”“花作”于一身,且样样精通,出手不凡。

其子孙家骝(1927-2011)更是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胜于蓝,创造了“月牙形双把单刃刀”“梅花鑿子”“板条架”“活动脚手架”“循环浇水法”等多种先进生产工具和施工方法,在当时缺乏大型施工机械的条件下,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他曾荣获“全国青年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生产者”等称号。

现今的“木匠村”,村名依旧,但早已物是人非。“木匠村”的后人也早已更弦改张,舍弃旧业,木匠事业已成为村内老人口中的回响。

豆腐樊家宅的由来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豆腐樊家宅,顾名思义这个村宅的人们以做豆腐见长,如今被归为小庙村9组。在《嘉定地名志》中记载:明万历年间,有樊姓来此建宅,后村中有几户以做豆腐谋生,故名豆腐樊家宅。

不过现在村里早已无人家再做豆腐,只有周边一带的老人还知道“豆腐樊家宅”这个故去许久的名字。今年八十多岁的樊洪祥是村里为数不多有过做豆腐经历的老人。老人回忆,解放前,全村20多户人家,家家都做豆腐,有嫩豆腐、老豆腐两种。天不亮,各家各户就要挑着豆腐出去售卖。

那时樊洪祥还是个10多岁的孩子,每天上学前的一个小时,他就背着一板豆腐到附近几个村宅售卖,一个鸡蛋换一碗豆腐,或是一碗黄豆换一碗豆腐,反正少有给钱的,多是以物换物。每天卖完豆腐,下午一家人就要开始浸豆子、磨豆子,20多斤豆子平均能做四五板豆腐。樊洪祥说,到了冬天,父亲就要带着家伙什走到安亭、外冈等地,在当地做些老豆腐卖,通常要到来年春天才回来。老豆腐可制成腐乳,物资匮乏的年代腐乳是很好的下饭菜。

那时不光是樊家宅做豆腐,边上几个村宅的农户也跟着做豆腐,在当时来看这是一项赖以生存的好营生。

经过岁月的沉淀,不光村里做豆腐的人家没有了,连做豆腐的工具也早已十不存一,樊洪祥家只有一口过去点豆腐用的水缸静静地倒扣在屋檐角落下。

“旗杆下”的由来

徐行镇劳动村的李家宅,有个别名叫“旗杆下”。其实这个名字很有来头。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有一户李姓人家,家里很穷。家中独子每天上茅坑时,总有一只野鸡对着他叫。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对着野鸡一脚踢过去。野鸡飞走了,但脚下竟被他踢出一堆钱。周围人听说他跟野鸡有缘,就叫他李野鸡。上学以后,先生替他把“野鸡”两字改成雅基。后来李雅基做了大官,告老还乡后,在家乡建起大宅,并在村宅周边打上石磻驳。进出要骑马,就设置了上马石、下马石。他又在村里竖起四排旗杆,都用旗杆石固定,在每一面旗上写了“旗杆下”三个大字。这就是后来的李家宅。

据《劳动村志》记载,上世纪六十年代,村内为平整田地,在清理田间坟墓时,无意间挖开了李雅基的坟墓,看到棺椁上刻有“永乐”字样。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家宅部分村民在翻建楼房时,发现老宅底下全是木桩,可见当时李家宅确实是个不小的村宅。后来村子里只留下2块石驳,但就在前几年唯存的2块石驳也不见了踪影。

崇明宅的由来

图片

崇明宅现状

《嘉定地名志》中记载:伏虎村有一处四面环河的小岛,清康熙年间,姓卢的人家在此建宅,因岛形狭长,当地人称其为崇明宅。不过据当地老人讲述,之所以称为崇明宅,还有一个原因是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是从崇明岛迁徙而来。

时过境迁,几条围岛的河道都已被填埋,不再是小岛的形状,对于崇明宅这个称谓,许多村民并不知晓。经查证,其旧址就是现在伏虎村村民7组和9组的部分地区,如今进宅道路早已四通八达,与其他村组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