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青春|倾听者蔚兰:每封信的故事都该有个结尾

2022-11-16 17:15:0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青年发起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活动,走访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2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即日起,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追忆风华岁月,重温初心故事。本篇关注知名主持人蔚兰。

【人物简介】蔚兰,女,生于1946年4月,第九届上海人大代表,上海著名的主持人、播音员,曾主持《蔚兰信箱》《蔚兰晨曲》《蔚兰夜话》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广播节目。曾经获得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全国广播节目二等奖、上海市“我喜爱的播音员”等。

蔚兰近照  受访者 供图

1993年,出访新加坡的蔚兰,在当地遇到了一位名叫张华的华侨,她是一名从小跟着父母收听广播节目《蔚兰信箱》的忠实听众。

见到蔚兰,张华非常兴奋,早先没有机会给蔚兰写信的她,一股脑将自己在国外经历的恋爱被骗、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等种种不幸都倾诉出来,并买了几包糖果,希望蔚兰带给家父家母,并向家人转达自己现在过得很好。

然而,当蔚兰回国见到张华的父亲,看着他愁眉蹙额的模样,实在无法说出善意的谎言,便把张华的真实情况都告诉了他,希望父亲能用亲情唤回远在他乡的孩子。

这次经历一直都印刻在蔚兰的脑海中,因为这是她难得一次“没有”兑现听众的承诺。这种“以爱为名的拒绝”,对于她而言也并非常态。

自主持广播节目《听众信箱》(后改名为《蔚兰信箱》)以来,蔚兰收到过数十万封听众的来信,有反映夫妻不和的、有抱怨孩子读书不好,甚至有听众捡到遗失物也会请她帮忙寻找失主,她从来都是能解决的就一定尽力。

听众把她当成家人,蔚兰也一直都把听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有时为了帮助听众办成一件事,她冒着酷暑烈日,换乘各路公交在上海奔波,为的就是让每封信的心声都被听到,把对听众的承诺都尽量兑现,给每封来信都添上一个结尾,哪怕这个结尾可能并不完美。

时刻做好万全的准备

“亲爱的听众,今天是《听众信箱》的开播日。从今天起我们将朝夕相处,但愿能与亲爱的听众共度春夏秋冬这美好的时刻。”

1987年5月11日,蔚兰第一次坐进上海经济广播电台792千赫直播室,纤细温柔的嗓音伴随着悠扬的《春夏秋冬》之歌,吸引了无数听众将收音机频道停留在这一频率。

那时正是中国广播业经历巨大变迁的时代,改革的春风吹到广播领域,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建立起经济台,尝试打破“一市一台”的格局,喊出“让听众做主人”“突出主持人特色与生活气息”等口号,听众信箱成为了每个电台必不可少的栏目。

上海广播电台也不例外,先后调用了一批精英骨干,成立了新闻教育、文艺、经济等3个台,蔚兰和《听众信箱》都归属经济台。

当年,在一些电台主持人看来,《听众信箱》是个烫手的山芋,它是沟通群众和政府之间一座桥梁,要主持好这类节目,风险和难度都非常大。在没人选择主持这一节目时,蔚兰当即表示:“我来主持!”

面对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挑战,许多同志的精神都高度紧张,连续多晚驻扎电台,反复演练。尤其是与蔚兰搭档负责《听众信箱》的金毓褆很是焦虑,害怕节目开播那天大家肚子里的干货不足,不够支撑整场节目,特别是看到蔚兰因为人事关系还没完全调动过来,还在不停忙碌于播音室的各项播报工作。但事实上,蔚兰早就默默为这一天做好了准备。

蔚兰正在主持节目。受访者 供图

在此之前,蔚兰一直是名读稿的播音员,她的任务就是把别人的稿件用流利的话语、字正腔圆传递出来。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希望有一天有机会把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传递给听众。

为此,她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其他省份播出了新的创新节目,她会认真谛听;有朋友要出访国外,她便让其帮忙带回国外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录音带;在其他频道的《听众信箱》栏目缺人时,她也勇敢顶上。此外,她每年还要花费3000多元来订阅各类报刊,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有了平时的积累,即便匆匆上阵,肚子里的墨水也抑制不住地往外冒。人文地理、古今历史、家长里短、社会新闻,蔚兰一开口就闭不上了,谈到兴头上甚至还能冒出一句打油诗。那一刻,蔚兰感觉自己的天地也变宽阔了。

这种准备方式也成为蔚兰之后主持节目的一个习惯,不背稿件,而是在生活中通过阅读、观察、思考来不断积累素材,等到需要的时候就能滔滔不绝倾吐出来。不论群众来信反映什么问题,她都能够在节目中给出理性客观的分析,并为听众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把来信的愁苦调成抚慰人心的频率

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节目第一次播出后,蔚兰的《听众信箱》不仅在上海,也在江浙一带迅速形成热潮。开播一年,节目组便收到各地听众来信6.28万封。《解放日报》评论其为“蔚兰现象”,台里也将节目名称更名为《蔚兰信箱》。

1988年,节目组收到一封来自江苏盐城的信,写信者是一位17岁的农村放羊娃。他在信中写道:“蔚兰老师,我这一辈子放羊,看不见自己的未来,真的不甘心,我要怎么办?”

蔚兰看到信后非常心疼这个孩子,不仅在播出的节目中告诉孩子要勇于争取一切机会努力读书、跳出农门,还来来回回和他写了好几封信,去点亮他心中的那盏明灯。后来这位原本的放羊娃读了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教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后来还担任了一所学校的校长。

此外,还有知青返沪后找不到工作了,蔚兰便帮他推荐工作;浦东一位务农的妈妈因为土地被征用无法给小孩落户,蔚兰便及时和当地派出所联系推动解决;一位听众在临终前还想听听蔚兰的声音,她便写了一首长诗,并将其耐心录制给对方。

蔚兰近照。唐楠棋 摄

但蔚兰也不是神,有些来信的苦恼,她很能理解,却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法。曾有一对夫妻来信称,二人都在公交车上工作,丈夫和妻子各负责公交车一半的运营时间,这让二人在生活中根本没法碰头。为了亲身体会他们的难处,蔚兰深更半夜跟着他们的班车跑遍各个线路,体会他们的艰辛,也看到了交接班时,夫妻二人有说不完的话。但协调多方后,依然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她只好建议公交公司领导多给予这对夫妻关怀,单位发福利时多给一些作为补偿。领导同意了,夫妻二人得知后也非常感激。

在主持《蔚兰信箱》的日子里,蔚兰每天的生活都被大大小小的信件填满,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内顾之忧、日常烦恼都在数页信纸上不断跳动。为了在节目中读好这些来信,她会仔细地阅读信中每一个细节,不仅仅是信的内容,还有信纸的样式、信上的字迹、行文的习惯、折叠的方式等,这些都能体现听众在写这封信时的心情。

有时为了思考的一个立论,或者为立论找一个论据,又或是为给信件配上合适的插曲,蔚兰都要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老半天,甚至拉上丈夫和儿子一起出主意,目的就是尽全力去给这些信添上一个结尾,将来信的愁苦调成792千赫频段上抚慰人心的频率。

渐渐地,这些源源不断的来信也在无形中组成了蔚兰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将其中重要的来信都精存了起来,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希望留住这些宝贵的记忆,对她来说也是一份宽慰。

人生也是一封待完成的信

如果把自己的人生也比喻成一封信,在蔚兰看来,这封信的起笔并没有那么顺利,甚至充满了变动与曲折。

蔚兰小时候也有过很多梦想,就像每一个会无限幻想自己未来的小孩一样。她会因为看了一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天天做梦想当乡村教师,甚至模仿班主任走路;也会因为看到加加林进入太空,期盼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宇航员遨游太空。

偶然一次,父亲带着蔚兰去看单位组织的评戏演出,她瞬间就被这平腔梆子给吸引住了,一颗文艺的种子就此在心中生根发芽,正好当时的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正在招生,她便报了名。

1962年,蔚兰还未毕业,学校便因为经济困难而解散了。看着周围同学都在找出路,她非常发愁,不知道自己要何去何从。就在这时,她想起自己早先当兵的梦想,正好解放军艺术学院(简称“军艺)已于2年前成立,进入军艺,可以同时实现自己当兵和从事文艺的两个心愿。在了解到当时只有西藏军区有剩余的社会招生名额后,蔚兰心一横,报名成为了西藏军区文工团的一员,并凭借突出的表现被录取至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戏剧系。

蔚兰(左)与战友在一起。受访者 供图

在军艺期间,蔚兰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机缘巧合下,她被安排加入校广播台,就此与广播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毕业后,她服从分配再次回到西藏,这时正巧碰上西藏广播电台女播音员断档,由于蔚兰早先常常给战士们读报,大家都知道蔚兰的声音好听,她便抓住机会进入了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在电台工作时,虽然经常会接到半夜播报的紧急任务,但蔚兰从不觉得累,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蔼可亲的领导同事,让她时常感觉回到大学广播台的快乐时光。从那时起,她对广播的热爱越来越深,心里不断念叨:“我一定要好好干广播,把广播干到底。”回到上海后,蔚兰也如愿成为了上海电台播音员,这才有了“今天的蔚兰”。

如今,蔚兰已年近八旬,在退休后的20余年里,她始终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不仅三次被返聘,还时常进社区、进校园,为老幼中青开设各类公益讲座。有关部门邀请她去拍公益话剧,她也欣然答应。

第二次返聘,她开设了专门面向老年人的《蔚兰夜话》栏目,周一依然为大家读信,周四讲解“老年人合法维权”,节目内容仍聚焦于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次返聘,她又跟着节目组前往新疆录制《精彩又一站》,在跋山涉水中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通过镜头记录下上海老年旅行团的所见所闻,向观众展现他们“老好的生活”。

最近,蔚兰还尝试着玩起了抖音、微信视频号、喜马拉雅播客、微博等新媒体产品,开设了“蔚兰对你说”“蔚兰私房话”等栏目,希望用更新颖的方式走进听众的世界。

“我觉得还有使不完的劲、散不完的热,美好的日子还长着呢。”蔚兰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让人生这封信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那人生的这封信,蔚兰想要给谁呢?“那当然是交给赋予我这支话筒的党,和现在可能在为各种问题苦恼的听众,以及每一位还在广播电视一线奋斗的同行。”蔚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