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街区长将走马上任!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率先试点“善治街区”模式
图片说明:首批全职街区长、善治街区第二网格长强碧薇
以居民区为行政管理区域的传统模式正在被打破,记者从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获悉,该街道正在全区范围内率先试点“善治街区”模式,即将26个居民区划分成四个街区,平均一个街区囊括了六七个居民区,涵盖了社区、楼宇园区、商铺、驻区单位等,还将委任基层干部、商户负责人、两新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街区治理,探索“双街区长”制。
记者了解到,自从善治街区模式初步成形后,原本一些闲置的边角料资源被巧妙利用起来,让园区班车、“共享停车”、小哥茶铺等项目得以纷纷落地。
率先成立善治街区共同体,将遴选一批全职和兼职街区长
在防疫过程中,共和新路街道辖区内的楼宇、园区、市场与居民区一起结下了携手抗疫的深厚情谊。正是风雨同舟、共同战“疫”的历程,为街区共治夯实了基础,为重塑街区功能注入了新的力量。
而在疫情常态化的日常督查过程中,街道也发现,传统以条线为区分的督查存在诸多弊端,比如美发美容行业属于城管执法,KTV属于文化执法大队执法,餐饮属于市场所执法等,在执法上较难形成合力。
在复盘了疫情期间和疫情常态化管理的一些综合管理的做法后,街道设立了善治街区共同体。“我们将城管、市场所、派出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统一放在街区层面,形成联席执法队伍,一旦街区有了问题,就能第一时间处置,高效又便捷,打破了条线壁垒。”首批全职街区长、善治街区第二网格长强碧薇说道。在她看来沿街商铺的管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以前园区、社区、商铺可能共处一个辖区范围内,却没有交集,街区的划分,街区长的设立将让这些“平行组织”产生“量子纠缠”。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街区还有一位“第二街区长”。大宁茶城的00后店主叶诗敏在疫情防控期间是街区一名热心志愿者,现在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第二街区街区长助理,如今“街小助”正全身心投入街区治理中。
在街区划分时,每个街区的生态也较为丰富,由楼宇、园区、驻区单位、社区、商铺等构成。驻区单位长途客运站针对沪北居民区的共享停车方案就是借了“善治街区”的东风。在多方运作下,如今沪北居民区的车主的停车难题得到缓解。未来,有了街区长的协调,商务楼、园区针对附近社区的共享停车可以更快实现,服务的人群将更为精准。
“我们希望以加强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提升街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效,除了职能部门人员力量外,街道包联领导、城运中心网格员、党建指导员、党群工作者等下沉网格,构建街区综合治理党组织。”街道党建办负责人介绍说,除了即将成立的街区善治党总支,未来街道还将成立商铺联席会、小企业联合工会等进一步完善街区组织体系建设。
图片说明:同心巴士
图片说明:共和新路街道的党群工作者黎冰冰
园务会“驾”起园企“同心圆”,更打破园区、社区孤岛效应
率先试点善治街区共同体后,一些典型项目也应运而生,对这一新模式有了很好的诠释。
共和新路街道的党群工作者黎冰冰现在的身份有些斜杠,现在的她不仅是一名党群工作者,更是第一善治街区工作站的一员。
黎冰冰告诉记者,街区园务会的全称是园区楼宇事务委员会,涵盖了园区党组织书记、产权方(物业管理方)负责人、园区党群服务站站长、园区党群工作者、企业代表等全阵容,是善治街区中重要的一环。
第一街区的上海国际新媒体产业基地园区(简称“国媒中心”)是一个“新媒体+文化创意”为主题的标杆产业园区。2021年建成后已入驻了40余家企业。园区紧邻大宁商圈,却距离地铁站有着“说近不近说远不远”2公里的距离。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企业员工面临通勤交通问题的困扰。
如何让白领更便捷地上下班,解决“最后二公里的”难题成了第一桩要事被街区和园务会提上了议事日程。
街区园务会针对白领需求立即召开协调会,实地走访听取意见,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设置多个接驳时间和站点,灵活运行,适时调整站点和线路,提升服务。经过努力,今年8月底,往返于园区和地铁站之间的暖心短驳车如期上线运行,为企业员工每日通勤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黎冰冰看来,看似只是班车的小事,却需要多方资源的协作,之前只是园区单枪匹马出力,许多事不了了之。但现在有了街区的协调,四面八方的助力推进项目的进展更顺畅了。
不仅如此,有了街区园务会,对于盘活信息库也有了助力。黎冰冰介绍说,园务会根据园区企业特色和不同类型进行归纳整合,根据园区内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建立项目信息库,利用大数据优势优化园区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信息共享率。园区信息库面向园区企业、员工、周边居民公开发布,倡导企业、员工发挥自身优势、特长,进行项目申领,同时扩展到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党组织等,辐射延伸至相邻社区,形成资源共享及效能最大化。“有了街区的概念后,园区、社区不再是孤岛,而是可以资源互享,有了互动。”
比如,原本在园区里打造的“新心驿站”、“白领驿家”等品牌服务项目只供园区白领“独乐乐”,如今园区内设立的白领书屋、妈咪小屋、休息驿站、心灵氧吧、共创空间等功能也对街区辖区范围内的共建单位、社区居民等开放,让这些场所的利用率更高。
“现在的社区治理和以前不一样了,街区治理更便于解决一些社区问题,将一些零散的跨社区、跨园区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据街道党建办负责人介绍,因为街道辖区内的楼宇园区存在体量小、分布散、企业小的特点,他们以街区为范畴,将单体量较小的园区,依据相近原则联合组建“园区楼宇事务委员会”,由该组织牵头日常治理工作,密切联系企业、推进服务项目、促进企业发展,参与社区治理,定期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实现自治管理与有序管理的良性互动。
图片说明:共和新路街道东部党群服务中心小哥茶铺
图片说明:小哥茶铺项目负责人顾纬骅
落地小哥茶铺,让新就业群体有了歇脚的地方
说到底,街区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既是解决街区的商户、居民、白领等“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摆渡人”,更是奔走在街区不可忽视的服务人员。
奔走于居民区洗手间难觅,忙碌间隙休憩地难寻,想要接口水也不容易……这些对于外卖、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来说却成了每天的烦心事。借助了街区的资源后,共和新路街道第二街区的大宁茶城共同孵化出了“小哥茶铺”,巧妙地解决了小哥们的“难言之隐”,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歇歇脚、喝口水”休息场地,也成为了善治街区的典型案例。
共和新路街道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著名的大宁茶城就坐落于街道辖区内,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区域化党建单位的优势。街道孵化出了特色项目——小哥茶铺等,目前已设置了五个茶铺,其中一个还在升级改造中。“这一项目是街区联手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为小哥们提供歇脚、手机充电、共享雨具、应急药品等暖心服务。”
“不光是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们,还有游戏主播、网络主播等这几年纷纷现身,这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都是我们需要关爱的对象。”顾纬骅介绍说,目前街道已经升级了现有硬件,打造了“新心驿站”服务阵地,在区党建服务中心指导下统一挂牌,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避风港、落脚点、学习角。进一步梳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合理划分功能布局,添置必要硬件设施,向周边或途径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如饮水、如厕、充电插座等基础服务11项,健身器材等特色服务2项,党史介绍、陈列展示等政治引领服务3项。
“园区共享停车、小哥茶铺等项目的成功落地让我们看到了‘善治街区’模式的可行性。”街道党建办负责人介绍说,“善治街区”的设立形成了服务管理的全覆盖,更形成了社会企业双向互动的有效治理力量。不管是疫情防控、营商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都可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