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灯会美到“出圈”!来看彩灯出炉背后的故事 | 爱申活暖新春
最近,每天下午四时,上海豫园灯会的彩灯会准时亮起。九曲桥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华灯初上,九曲桥流光溢彩,薲草、应龙、白鹿、当康……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各色奇花异草、神仙瑞兽,化作彩灯美轮美奂……
过年到豫园看彩灯,是上海人心目中最有年味的活动之一。今年的豫园灯会格外火:“豫园彩灯‘赢麻了’”的网络语被送上了热搜。复星国际联席CEO徐晓亮说,上海豫园灯会希望以文化创意来引领与演绎中国故事的可亲、可感、可触。
豫园灯会已举办了28次
为何今年格外“出圈”?
此次灯会总策划
大豫园首席文化官陈佳
为你讲述彩灯出炉背后的故事
“沉浸感”怎么来的
每年的豫园灯会仅办一个来月,但策划筹备工作,往往在上一年的灯会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去年4月,灯会的主创团队启动了策划。查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主创团队跳脱出生肖造型的局限,将目光最终锁定在中国神话巨制《山海经》上。
大豫园首席文化官、此次豫园灯会总策划陈佳,此前是电视台的国家二级导演,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她说,《山海经》是很多中国文化创作的灵感。
最终,今年新春的豫园灯会主题确定为“山海奇豫记”。在现实世界中呈现神话中的奇异世界,并不是简单的场景嫁接。结合豫园的环境与文化特点,陈佳带领主创团队大胆地进行了“二次创作”。
九曲桥是豫园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彩灯历来也是灯会的重头戏。步入九曲桥,可以看到两侧高大通透的薲草(也叫忘忧草)彩灯,掩映着入口,给人即将进入仙境的神秘感。这时,白色的烟雾从湖底升腾,湖水与桥面上仙气飘飘,游人宛若置身仙境。
追求细节的极致
因为人与彩灯距离近,对灯的细部就看得格外清楚。“仙草要有透明感,薄如蝉翼,水滴要晶莹剔透……”陈佳对制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为更好地传递设计理念,今年的豫园彩灯首次采取了“3D建模”的设计方式。“以往设计师拿出来的是平面图纸,到了制作团队这里,有些角度与细节看不到,可能需要制作团队自己发挥。但今年我们用了‘3D建模’的设计方式,可以360度、无死角地呈现我们最初的设计形象。”
为达到视觉上的完美呈现,陈佳带着主创团队死“抠”每个制作细节。在老庙黄金银楼的门头上是一幅“春神句芒”彩灯。即将正式亮灯前的三天,制作好的“春神”挂了上去,到了夜里,“春神”脸部皮肤在灯光下竟然变成了土黄色。“这肯定不行!”左思右想,陈佳大胆提议:“春神”的脸部皮肤涂成白色,原来脸上的五官颜色加重,再画上稍微醒目一些的配饰。一番努力下,修改后的“春神”挂上去了。灯一亮,一个眉眼精致的“春神”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豫园彩灯中耐人寻味的小细节有很多,透露着设计团队的匠心。如,矗立在湖面上的白鹿眼睛能够张合,游人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向“她”,都能与之眼神对视。湖面上的薲草,通体晶莹,草身上围绕着数个小灯泡,忽明忽暗。豫园老街上空,安装了一群多彩的锦鲤,尾巴会微微摆动……
热闹背后的文化传播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认为:“豫园灯会是老城厢年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年俗,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花灯、灯组、演艺活动。看上去眼花缭乱、分外热闹,本质上是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内容,承载和传递历史、文化和情感。”
这些彩灯形象的名字、寓意以及典故,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经过主创团队的严谨考究。有的内容被做进游园手册,提供给游客细细品读;有的被做成铭牌,置于彩灯旁,还有的被做成了游客扫扫二维码就能听读的电子书。
有些彩灯的形象,有出处、有依据。九曲桥旁的湖中,有一只模样像小猪的神兽。它身体圆润,长着棕色鬃毛,尽管獠牙外露,看着却十分和善。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当康”。这只“当康”形象就是主创团队创造出来的。
在《山海经》中,对“当康”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其最大的特征是“如豚”,就是长得像猪。陈佳说,主创团队翻阅了大量的《山海经》图鉴、插画和影视作品,确定了“结合美影厂+国潮动漫”的美术基调。在这一基调上,设计师充分融入了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形象。
主创团队还探索采取更多活态形式传播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如,元宵节期间,豫园将恢复老上海上元灯会赐福巡游的民俗传统;豫园安排了一些工作人员打扮成“玉兔仙子”“花神”“书生”等形象,与游客展开对话,制造了现代游艺般的沉浸式互动场景。
豫园彩灯吸引着年轻游客纷至沓来。统计显示,亮灯半个月以来,到豫园看灯的游客中八成都是90后与00后。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不少年轻人身着华美的汉服、化着精致的妆容,游走在豫园,拍照打卡,分享到社交媒体上。
“豫园灯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与对东方生活美学的生动诠释。它保持着传统年味的温暖记忆,却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在视觉、文化和情感的多重冲击下,年轻人自觉地习得一种文化自信。”徐晓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