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西报》报馆变身友邦大厦 见证上海传媒和保险业发展史

2023-01-24 10:54:15 来源:上海黄浦 选稿:吴梦迪

黄浦江边的万国建筑群,记录着上海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一栋建筑结合了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底部为粗面花岗岩石块,中间有多立克柱式,檐下8个象征力量的阿特拉斯石雕稳稳地托住大楼的顶部;顶部则由多立克柱和巴洛克式塔亭进行装饰。它原名叫字林西报大楼,后改名为友邦大厦。

图片

《字林西报》影响深远

在友邦大楼主立面中部上方的横梁上刻有三幅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浮雕壁画,每幅壁画底部刻着体现主题的英文单词。最左边为“JOURNALISM(新闻行业)”,浮雕刻画出一名记者正在临街撰稿,身后另有5位路人在围观的场景。

最右边为“PRINTING(印刷)”,描绘了人们印刷、校对和搬运报纸的过程。中间的人物群像浮雕反映了“ART(艺术)、SCIENCE(科学)、LITERATURE(文学)、COMMERCE(商业)、TRUTH(真理)”五大主题。这些浮雕壁画诉说着这栋大楼与报纸传媒行业之间的渊源。起初《字林西报》只是《北华捷报》的副刊。1850年英国商人奚安门在上海英租界内创办了《北华捷报》,主要刊载的内容包括英国快讯、上海英侨动态、中外商务情报、商业性广告及船期公告等。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商侨民越来越多。

据统计,1852年上海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洋行有41家,英商洋行就占了27家。各家急需获取商业信息,因此《北华捷报》出版副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年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到20世纪以后,《字林西报》每期版面多达上百个,内容覆盖了各地新闻、社论、会议信息、娱乐、诗词、商情等,印刊数量多达上万份,一度垄断了英国路透社驻上海远东分社的电讯稿件首发权。

《字林西报》的快速发展使报社原先所在的3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已经无法满足办公需求。在当时上海大地产商马立斯的支持下,报社决定拆除旧楼,在原址上新建了一栋花岗石外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1924年2月16日,大楼完工并举办竣工大典,彼时英国驻沪公使也特地到场参加。大楼内字林西报社只用1、5、6 层,其余都出租给几家保险公司。建成后的大楼连同顶楼下的夹层、顶部塔楼以及地下室,共11层,总高40.2米。

提到上海的报业历史,就无法绕过《字林西报》。它曾是上海报业历史中异常显眼的一份报纸,也是当时在华的“英国官报”。该报的历任负责人都非常重视与英租界以及之后的公共租界的关系,甚至将报社的部分股权赠送给上海工部局第一任总办壁克武德,进一步沟通报馆和租界当局的联系。一些在工部局担任总董等要职的人员后来也进入报馆主持事务。

因此,报社不但被指定为英国驻沪使领署及首席商务监督公署各项公告的发表机关,从工部局获得了巨额编印津贴,还在权威信息来源、广告市场、受众市场等方面都获得巨大的优势。由此报社版面内容更加丰富,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也收获更多读者。《字林西报》成了历史学家眼中的活化石。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魏伟教授在研究中发现,1896年《字林西报》甚至报道了首届雅典奥运会的新闻,拓宽了读者视野,跟上了世界潮流。

上海世博提议萌生

2010年,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如果追溯起来,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想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字林西报大楼萌芽。和明商会作为新楼建成后的第一批租户,在1924年5 月29日,邀请沪上英、美、德、俄、日、意各国商团,以及“中国协会”“联太平洋协会”等共计五十多人,齐集在字林西报大楼内,商讨“在上海召开世博会的可行性”。

上海意大利商会会长皮纳是和明商会的一员,他向在座参会人员提出这样一个议题:结合中国人提出的大上海计划,1930年左右可在上海召开世博会。由于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的经济环境,参会人员很快就这一议题达成了共识,并对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间、场地、费用、组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一决定得到参加会议的中国总商会代表张尔云的附议,皮纳的设想似乎很快就要成为现实了。

然而,同年9月由于江浙战争,造成规模不小的难民潮涌入上海租界。1925年5月,游行的学生、工人走上了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之后发生五卅惨案。伴随着工人武装起义和国共两党的矛盾激化,上海的时局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举办世博会的动议很快也就没了下文。

友邦大厦重回老家

在大厦的租客中,藏着许多故事。曾帮助建设中国空军的美国将军陈纳德的航空公司Air America也在这栋大楼里办公。二战结束后,飞虎队的队员们面临着回到美国后失业的困境,陈纳德便组建了Air America,帮助队员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直到1975年,Air America一直为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地区提供运输服务。

除了陈纳德,不得不提到的是大厦另一位租客史带。1918年刚来到上海的他短暂地在《字林西报》担任过记者,随后遇到了他人生的伯乐——上海滩著名的金融家、地产商人雷文。彼时雷文在上海经营普益信托公司、美丰银行,并涉足地产生意,还担任过租界工部局董事。在雷文的帮助下,史带创办了美亚保险公司,即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前身。

不仅如此,史带还瞄准中国市场中人寿保险方面的空缺,用原美亚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成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慢慢地,大厦成为史带的保险大本营:底层是他的友邦银行,三、四、五楼分别是美亚保险公司、友邦水火保险公司、四海保险公司(1948年更名为友邦保险AIA),八、九层分别是他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和法美保险公司。

史带公司刚起步时遇到一次保险事故;1920年上海北苏州路豫康公记等堆栈发生火灾,预估造成的财产损失价值白银1000万两以上,外商保险公司按合同将赔款700余万两。灾户都在质疑史带不会支付这笔巨款的时候,史带在公估行估损前先行赔付30%,赢得了好名声。

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史带将友邦总部迁到纽约,但不巧的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友邦失去了自己的远东业务,转而经营美洲业务。不久后,史带以保险业为基础建立了AIG集团,并在1967年将AIG集团交给格林伯格管理。格林伯格对中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1975年他访华,率先与人保商讨索赔和再保险协议,成为与中方合作的首家美国保险机构;1989年,很多外资撤离中国,但AIG反而增加了对华投资,格林伯格更是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创建的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中担任了首任会议主席;格林伯格甚至还从一位巴黎古董商手里买到了颐和园的雕刻门,并送还给中国。2005年3月,中国政府授予格林伯格“马可波罗奖”,表彰其为中美关系所做的贡献。格林伯格成为了中国官方认证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图片

得益于格林伯格跨越三十年的耕耘,友邦人寿在1992年回到上海开展业务,1998年,友邦人寿正式迁回外滩17号大楼。大楼也被命名为——友邦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