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青春|朱国荣:一生结缘美术,归来仍是少年

2023-03-15 19:02:0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青年发起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活动,持续走访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2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追忆风华岁月,重温初心故事。本篇聚焦一生与美术结缘的朱国荣。

【人物简介】朱国荣,男,祖籍浙江鄞县,1947年12月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执行主编、《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美术·书法·摄影卷/美术分卷(1978-2010)》执行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雕塑》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有《雕塑――空间的艺术》《中国狮子雕塑艺术》《当代艺术》等十余本个人著作。参与撰写《辞海》(1999年版)、《中国美术大辞典》《国际现代艺术辞典》《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等多部大型辞书。

朱国荣近照。薛昊 摄

从上海弄堂的小小画手,到北大荒农场的文艺队长,从师范学校专业学习,到进入美协深耕创新,朱国荣与美术结缘一生。少年未老,热爱不止。如今,75岁的朱国荣还在忙着理论研究、艺术指导和作品编纂,希望推动上海美术事业走得更远。 

从茂名南路到黑河农场,一路有画作伴

儿时的朱国荣生活在上海茂名南路和淮海中路一带,逐渐喜欢上了画画,开始自娱自乐地画连环画,拉上小伙伴绘制“纸兵”玩游戏,尝试发明游戏棋……童年的生活和喜好最能塑造性格,也常常影响人的一辈子。上世纪60年代初,在初中美术启蒙老师的鼓励下,17岁的朱国荣经过素描写生、色彩写生、自由创作的专业考试,从4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上海纺织工业学校。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能招收美术专业的中等美术专科学校,也是从这里,朱国荣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基础训练,延续着对美术的毕生热爱和追求。

在黑龙江农场时的青年朱国荣。受访者供图

作为1968届毕业生,22岁的朱国荣在上山下乡大潮中踏上了远赴“北大荒”的征程。黑龙江的冷让南方成长的他印象深刻,生产任务繁重,生活条件自然也艰苦,但美术功底为朱国荣这段知青岁月添了亮色。他担任连队文艺宣传队队长,下田劳作之余,把生活的体验、农场的劳动融入创作中,出战地黑板报、排练舞台剧,丰富队里的艺术生活。乐趣不止于此,他还主动揽活儿,利用美术基础,亲自下地测绘、标注,绘制出了连队的第一张土地地图,方便连队按图分配劳作任务,极大提高了效率和便利性。同时,他反映所在农场劳动场面的插画组图登上了《黑河日报》,“当时高兴得简直无法形容”,朱国荣很有感触地提到:“我还是很愿意回忆这段经历的,由于学美术的缘故,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好的回忆。” 

初担重任与有荣焉,“春天在画外也在画里”

1973年,朱国荣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临近毕业,学校推荐他到上海市美术创作办公室(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以下简称“上海美协”)工作。

1978年的春天,中国美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来沪展出。“第一个大型的来自外国的典藏级的美术展览在上海展出,这是大事情,它对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艺术界而言,影响太大了,春风已经吹过来了。”朱国荣谈到那次高水准的经典绘画展览犹如春雨沁入久旱的土地,让上海美术界闻到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气息。

机会难得,为了把展览的经典作品保留下来,市文化局决定选拔一批来自全国的优秀中青年画家在展览期间临摹原作,朱国荣作为上海美协的工作人员,受命负责组织临摹事宜,“我当时还很年轻,刚毕业没多久,很激动地参与其中。”一场上海迄今规模最大的外国油画原作临摹活动就此开始。利用空余时间,朱国荣参与临摹了一幅卢梭的《水滩》,展览结束后,它与二十多幅临摹作品一起被上海美协珍藏。讲述起40多年前的这番场景,朱国荣依然眉目有光。也许在他心里,年轻时亲历其中,与有荣焉。

2006年东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朱国荣与本人版画作品留影。受访者供图

此后,上海的对外艺术交流迎来一波小高潮,各类艺术文化盛会接踵而至,东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在这片土地上碰撞、交融、生长,这类组织画家临摹原作的特殊安排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时代奔涌向前,上海继续引领风气之先。 

持之以恒甘做“工匠”,繁荣上海艺术发展

从1976年到上海美协工作,1983年成为上海美协会员,到2000年担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再到2007年底从协会退休,朱国荣在这里一呆就是三十年,其间从未离开过。“也有人劝我,别埋头搞理论了,理论又没钱,但我觉得把一件事情做好,持之以恒做下去,就对得起自己,我觉得很开心。”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能够从一而终坚守在文化岗位上的人并不多见,朱国荣是个例外。正如友人肖关鸿对他的评价:“这就是他不平常的地方。”

身为中国共产党员,当问及身边是否有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时,朱国荣提起了曾在上海美协工作过的蔡振华、徐昌酩、沈柔坚等几位艺术界前辈。在他看来,前辈们工作踏实、为人朴实,“他们本身做得那么好,也会影响到我,能有这样一些榜样在身边,这是很重要的。”这种内在精神传承,也同样激励着朱国荣在这三十年内全身心地投入到上海艺术传播、交流与发展的事业中。

“做秘书长之前,更多地是做到守土有责,做好本职工作,做了秘书长之后,要有开拓创新。”当上海美协把发展壮大的接力棒传递到朱国荣这一代时,他萌生了两个愿望。

一个是办成一本上海美协的正规刊物。朱国荣上任后,多次改版原先的内部通讯刊物,最终做成栏目丰富、内容价值高、画页全彩装帧精美、定期出版的《上海美术》,它的诞生意味着协会的内部刊物成功转型成为对外公开发行的美术专业杂志。“让你拿到杂志后,不但喜欢看,还舍不得扔掉,它的影响力就在那里了”,正是这份纯粹的初心让美协会刊在社会上颇具影响力,全方位展示着上海美术风采。

另一个愿望是创办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持续扩大美协影响力。身处世界的坐标系中,如何让上海美术发展得更加枝繁叶茂?朱国荣自然十分关注海内外美术界的合作。“老领导徐昌酩总提醒我们,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朱国荣成功组织了多场有影响力的对外交流活动:2002年组织举办“世界画家看上海”活动,接待来自荷兰、以色列、挪威等世界各地的知名画家,为上海国际形象的塑造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会;2004年在沪举行“世界和平美术大展”,这场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大展集合了来自16个国家的176位画家作品,参展艺术家第一次扩容到跨越五大洲,上海美术的对外影响力得以扩大、延伸。 

退而不休再攀高峰,归来仍是少年

“退休后的生活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样空闲,先是接手主编一本《美术博览》杂志,帮着创办一家民营美术馆,继而又揽下编纂一套上海现代美术史和一本上海地方志美术分卷的任务,其间还写了几本书,每个月再完成两三篇文章,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把时间一块块地给消耗掉了。” 朱国荣说。

除了亲自组织的“近现代上海美术史特展”“贺友直百年诞辰纪念展”两大策展,去年年初,75岁的朱国荣还担任了中央电视台《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系列节目的学术指导,在节目选题策划、专业解读等方面予以助力。

至今他还在推动着美术界的各项事业往前走。论及教师身份,他会对一些艺术领域的硕博学生进行严谨的理论指导,尤其是美术史论和雕塑研究方向;再谈学者身份,30余年来,写了大大小小文章上千篇,至今笔耕不辍;若论文化历史记录者,退休后的朱国荣作为执行主编,还全程负责了最新一版的《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美术书法摄影卷(1978-2010)》美术部分的编纂工作。他不闲着,也不舍得闲着。

朱国荣接受青年来访。薛昊 摄

当问及他个人是否有未完成的从业心愿时,朱国荣老先生笑谈道,他还有一个心愿是出两本书,一本是《跟着我看世界100个美术馆》,另一本是《跟着我看世界100座城市里的雕塑》,比如城市雕塑,结合自己的观察见闻,把雕塑本身与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结合起来进行解读。艺术茂盛发展的土壤离不开文化交流,他希望自己能在美术传播与交流这条路上“添一把柴”。

朱国荣1975年所作的自画像水粉画。受访者供图

对于青年一代的艺术文化工作者,朱国荣说,“青年时代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影响一生,要多看一些光明的东西,想到美好的东西,用正能量来滋养自己。”他也始终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要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些有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