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奋斗|他用一台手术突破禁区,让上海这家医院骨科成为世界翘楚

2023-03-27 09:07:45 作者:刘轶琳 来源:东方网 选稿:周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主任

罹患肺癌伴胸椎转移的35岁何先生躺在病床上,感受着历经两次瘫痪、万念俱灰后重新恢复的下肢感觉和肌肉力量。何先生的姐姐哽咽着说:“因为你们,我弟弟的眼里重新有了光。”

2022年10月,何先生因肺癌转移至胸椎,继发恶性肿瘤导致下肢麻木、不全瘫痪。家人带着他千里迢迢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主任处求助,董主任带领骨科团队为他做了肿瘤分离手术,切除了压迫脊髓的肿瘤,并用椎弓根螺钉将脊柱固定。术后,何先生恢复了走路能力。不幸的是,2023年元旦,他再次出现了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背痛严重的症状。何先生的姐姐再次来到上海向董健主任求助。

“手术风险极高,我当时告知患者家属不建议进行手术,但是她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哪怕只有0.001%的希望,我们也要抓住!”3月初,在董健主任带领的骨科手术团队与麻醉科和手术护理团队的默契配合下,仅仅90多分钟后,造成何先生再度截瘫的肿瘤组织就被完全切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主任(左一)

突破禁区,为绝望患者带去希望

董健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从医30多年,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董健带领团队挑战脊柱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地位;为了降低病人的手术风险和费用,他们研发改良医疗器械,并推进国产化生产。

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被称为骨科难度最高手术——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大出血而死;后有脊髓神经,碰伤一点,病人就会瘫痪;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十多年前,董健带领团队开始开展研究。如今经过技术改良和器械发明,单节段肿瘤只需4个小时,甚至不输血,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系数,在国际上率先报道 3个以上椎节复发性脊柱肿瘤的整块切除手术。一例四椎节多次复发的脊柱巨细胞瘤病例经董健教授17小时手术后完整将肿瘤切除,该患者已健康生存10余年。这台手术在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领域突破了禁区,也确立了中山医院骨科在世界上该领域的翘楚地位。

骨缺损及骨坏死是临床疑难杂症。董健紧紧围绕骨缺损、骨坏死修复所需的基础条件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提高人工骨成骨效能并促进其血管化的系列研究。由此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项目也是中山医院第一批进行专利转化的科研成果,已有相关企业开始产品研发生产。如今,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求诊,他们开口就会说:“如果您不做这个手术,我就没救了。”这是对董健的肯定,更是对他的信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主任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积极科普,为普通百姓传递健康知识

面对不断升高的发病率和患者及家属的焦虑,董健率领团队在诊治了数万例腰椎疾病患者基础上,编写了腰突症的系列科普书,三本书累计印刷18次,发行10万余册,在同类科普书籍中重印版次及销售量均排名第一。系列书电子版还放在“董健大夫个人网站”,网站访问量1200余万次。

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普创作和传播研究,作为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他领衔成立了国内首个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联合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闻学院等搭建了我国医学科普的专业研究平台。改变网络上的医疗和健康知识良莠不齐让老百姓无所适从的状况,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医学健康知识的需求,这无疑是对上医“普及医学卫生”的理念和精神的良好传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主任

悉心传承,让更多青年人成为杰出医生

1983年,董健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新生迎新晚会,国际断肢再植之父、中科院院士陈中伟老师作了精彩的演讲。听着陈中伟院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年轻的董健热血沸腾,他觉得只要够努力,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从此,他将这位新中国建国以来走向世界的第一个医生奉为偶像,立志要做一名骨科医生,要像陈院士那样,做一个好医生,做一个杰出的医生,在世界骨科领域,为中国人争得一席之地。

董健教授已培养博士等研究生68人,多位研究生在毕业时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多人次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等人才项目。部分优秀毕业研究生目前已担任二、三级医院骨科主任。一年招生季,董健带着自己的故事,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招生深入宣传。为了精心准备这个讲演,他推掉了很多重要的活动安排。“这远远比不上为医学院招揽优秀生源重要,因为那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