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在杨浦这片天空“筝”奇斗艳,你注意到了吗?
又是一年春风暖,
忙趁东风放纸鸢。
4月2日,
杨浦区新江湾城第十六届
风筝节系列活动
在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拉开序幕,
吸引了广大风筝爱好者
从四面八方赶来,
争睹纸鸢竞翔蓝天的胜景。
春日的申城碧空如洗,在风筝爱好者的操控下,近百只风筝倚天弄姿、潇洒飘舞,煞是好看,既有传统风味浓郁的“戏曲脸谱”“祥龙在天”,又有充满现代气息的“运动风筝”“雄鹰展翅”,勾勒出一幅壮美画卷。
风筝节在杨浦区风筝协会带来的盘鹰放飞表演中拉开序幕。只见在表演者的操控下,风筝时而飞远,时而飞近,穿插着上下翻飞的特技动作,宛若一只真鹰在身旁盘旋。
“今天我们上场的最小的7岁,最大的71岁,可以说是老中青三代都参与了。”沪上知名风筝手艺人、杨浦区非遗项目“风筝制作与放飞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陆诚祥介绍,这种低空“盘鹰”风筝无需风的助力,而是用一根线、一个轮盘操控,融入了武术、太极、舞蹈等多种元素。
而另一种类似飞机机翼形状的运动风筝则颇受年轻人的青睐。由两根或四根线控制,通过气流和力道的控制让风筝进行滑翔、绕圈、升降等特技动作,在空中飞行时速最高可达150公里/小时。
与运动风筝的激昂不同,传统风筝的放飞更蕴含着一种哲理与思考。风筝放飞过程中的力度控制、风向把握、与风博弈的过程,都是放飞者与大自然的交流与交融。
操场上,一个长达50米的祥龙风筝吸引了众人的围观。“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所以风筝里面龙是最讲究的,比如不能从龙身上跨过,放飞时这个龙一旦尾一放,龙头一拉以后,它的尾部会往上翘,需要三个人的默契配合才能放上去。”风筝爱好者何文光告诉记者。
风筝的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新江湾城风筝节到今年已是第16个年头。恰巧今年的风筝节遇上清明,融入了更多传统文化元素。
多名书童装扮的小学生以中华经典国学吟诵,带观众穿越时间长河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不少亲子家庭身着汉服来到活动现场,亲身体验风筝制作与放飞。亲子家庭一起动手绑、扎、糊、画,氛围热烈。以竹条两根为骨架,扎成十字,糊上薄纸,浓墨重彩,按自己的喜好绘出图案,或为凤凰,或为鹞鹰,或为蝴蝶……各种形状,千姿百态,牵上丝线试试身手,真的就飞起来了。孩子们欢呼跳跃,大人们喜上眉梢。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钱怡涵就是一位风筝爱好者,她自7岁时开始学着做风筝、放风筝,之后每年的风筝节几乎没有缺席过。“我觉得画风筝、放风筝的过程让人特别开心,希望这项非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活动场地上,还展出了300余只风筝,其中包括“红色风筝”“廉洁风筝”“法治风筝”“百领风筝”“林长风筝”等特色风筝,大家在观赏各色风筝的同时,让爱党爱国、清正廉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据悉,“风筝制作与放飞技艺”是杨浦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江湾城则是上海主要的风筝传承地区之一。十几年来,街道依托风筝节这一平台,不断拓宽新江湾城风筝文化的传承渠道,推进风筝文化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商区、进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