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徐行草编“人气王”王勤:创新灵感隐藏在上百次试验中
王勤在制作草编。(受访者供图)
作为嘉定区徐行镇每年春季的保留节目,“春动徐行”民俗文化之旅活动前不久如约而至。在徐行草编体验区,不少居民携家带口,一起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草帽小挂件的制作。这位“人气王”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王勤。
从小受熏陶,埋下一颗种子
在徐行镇劳动村出生的王勤,从小就从母亲潘静珍手中习得草编技艺。徐行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编筐打篓,养活九口”。一直以来,黄草编织都是徐行农民的主要副业。王勤记得,儿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黄草、做草编。那时候的她就喜欢看妈妈和奶奶她们编织草编作品,等长大一点后,她开始帮妈妈打打下手、搓搓绳。或许就是从那时候起,一颗徐行草编的种子就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层出不穷,草编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单纯的装饰工艺品,像潘静珍一样以草编为生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勤进入皮鞋厂从事设计打样工作,成为一名现代化的手艺人。可她一直对徐行草编念念不忘。当时已没几个人还以草编为生,徐行草编主要集中在为残疾人解决生计的“阳光工坊”工作室。王勤在工作之余经常去“阳光工坊”向徐行草编上海市级传承人计学成学习草编技艺。
“我当时一有空就去学,草编这种手工看起来比较枯燥,要做好里面却很有学问。经线纬线相互交叉,稍不留神就容易出错,要设计出花样更是需要经验。”她回忆道。
创新“钥匙”藏在上百次试验中
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在母亲支持下,她拜师计学成。在老一辈草编大师的传承下,王勤的编织技艺日益精进。2014年,她从师父计学成手中接下并主持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2015年成为徐行草编区级传承人,2020年又被任命为市级传承人。
成为非遗传承人,让王勤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让草编作品更受欢迎?她开始试着让徐行草编“跨界”,寻求更多突破。例如,“传统文化+草编”,用草编展示民俗文化的孔夫子周游列国;“潮流时尚+草编”,将黄草与竹、皮等材质结合的龙凤果盘、草编屏风……源源不断的作品由此孕育而生。
由于黄草质地韧,用力要恰到好处,大了易断,小了又会走形。为保证造型稳定,王勤与团队有时会为了一件新作品而反复尝试,创新灵感的“钥匙”则常常隐藏在这上百次的试验中。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王勤决定用草编制作一艘南湖红船。然而,黄草柔软的材质总让船篷变形。于是,她带着团队大胆尝试把现代科技融入草编之中,一艘由3D打印技术结合草编技艺制作的红船成功诞生,效果令人惊艳。
努力弘扬传承草编文化
徐行草编工作室中摆满了新颖别致的草编成品,最特别的还属两只立体卡通“兔宝宝”,一只穿裙子、一只穿裤子,手里分别拿着萝卜、锄头和花篮,既有美感又有创意。“今年是兔年,我们就创作一些与兔子有关的作品。”持续不断的佳作正让工作室与徐行草编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这几年,工作室的草编作品受邀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伦敦手工艺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优秀成果展……多件作品被上海市和嘉定区档案馆收录。
如今,工作室成员兵分两路——制作与研发销售:制作团队大多是徐行当地的草编手艺人,编织技艺成熟;而研发销售团队则负责草编新品研发与销售。两支队伍将工作室打造成了一个集研发、编织、销售、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作为传承人,自己独有匠心是不够的。”王勤说,工作室连续多年举办徐行草编传承人培训班,只为培养新一代编织能手。近年来,嘉定区不断加强徐行草编技艺阵地建设和队伍培养,徐行小学、徐行中学被确定为“草编非遗传承基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草编创作,弘扬传承草编文化。
如今,王勤的女儿诸嘉艺也与黄草结了缘,母女俩一起致力于徐行草编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从师范院校毕业后,诸嘉艺进入徐行小学任教,凭借娴熟掌握的草编技艺为孩子们开设了草编兴趣课,她告诉记者:“希望能通过兴趣课程,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
人物小传
王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出生于嘉定区徐行镇劳动村,从小就从母亲手中习得草编技艺,后又拜草编大师计学成为师,并接手计学成“名师工作室”,传承、创新、推广徐行草编非遗技艺。先后被评为嘉定工匠、上海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由传统草编匠人成长为非遗市级传承人,“名师工作室”也不断升级,先后被命名为嘉定工匠王勤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巾帼创新工作室,2022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