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龄宝宝颅内长“定时炸弹”,宝山医疗团队“妙手”解除

2023-05-30 15:10:34 作者:孙子璎 仲昱峰 来源:上海宝山 选稿:张丹洋

豆豆(化名)在妈妈肚子里就被查出脑中长了一个囊肿。出生后,囊肿越长越大,让全家焦虑不安。日前,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儿科中心为7个月大的豆豆成功实施脑部微创手术,解除了这颗“定时炸弹”。这也是目前宝山实施的最小月龄患儿脑部手术。

“手术做完之后孩子各方面都挺好,CT影像显示囊肿也缩小了,心里面那块石头就落下来了。”看着怀里恢复良好的孩子,豆豆父亲的话语间多了份轻松。术后第4天,豆豆就可以顺利出院。

豆豆在妈妈孕期37周孕检时查出右侧脑内有一个直径大约1厘米左右的囊肿,出生后1个月做头颅磁共振就发现囊肿有所增大,直径已达2厘米左右。6个月复查时,这个囊肿已长到了直径4厘米,差不多有一个李子大小。

在安徽老家,豆豆家人咨询多家医院,都建议手术治疗。但由于孩子太小,一家人始终下不了手术的决心。最终,在7个月大时,家人带着豆豆来到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就诊,确诊为颅内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接诊的张超医生表示,豆豆这个囊肿扩大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时处理,囊肿继续增大将会压迫脑组织,引发左侧肢体活动减少、手脚活动不便,还可能会诱发癫痫。

在仔细研判病情后,张超医生建议尽快施行脑室镜下蛛网膜囊肿造瘘术,及早进行干预。“这是一个微创手术,只需在患儿颅骨钻一个7毫米左右的小孔,神经内镜通过骨孔到达囊肿,将囊肿与脑室间的隔膜打通,让囊液和脑脊液形成一体,参与脑脊液循环,不再形成孤立的囊肿,解决囊肿扩大问题,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7个月大的豆豆颅骨非常薄,骨缝也都未闭合,无法承受用头架固定头部的传统方式进行手术;而普通的神经导航需要固定头部才能使用,给手术增加了难度。经过详细术前检查、手术风险评估,并与麻醉、ICU等充分沟通,张超医生团队选择采用先进的电磁导航技术进行手术,无需固定头部。

“囊肿虽然直径已经超过4厘米,但是囊肿和脑室之间的隔膜面积非常小,只有7毫米×3毫米,对医生来说就是要准确找到这个靶点。”在麻醉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的有序配合下,手术团队在导航指引下精确定位囊肿壁外侧脑室体部的位置,随后通过脑室镜精准打通了囊肿和脑室之间的“水”路。

手术不到1小时即顺利完成,豆豆傍晚便转回普通病房回到父母怀中。术后第一天,豆豆便恢复状态,进食和睡眠情况良好。“手术后第三天复查了头部CT,已经看到这个囊肿有明显缩小,说明手术效果明显,将来可能还会进一步缩小,应该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造成任何影响了。”张超介绍。

在此之前,华山医院儿科中心还成功实施3月龄患儿的手外科手术,以及9月龄、11月龄患儿的神经外科手术。

去年9月,华山医院儿科中心在宝山院区成立。该中心在复旦大学儿科医联体的助推下,率先建立小儿内科,针对儿童的多发病、常见病,做好基础疾病的门诊诊疗、入院治疗工作,还依托华山医院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龙头学科”——神经外科、手外科,发展起了特色小儿神经外科和小儿手外科,不断在小儿亚专科诊疗上实现新突破。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和疾病的发生机制等与成人有别,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并不能简单视为成人的‘缩小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儿童亚专科组长张荣主任医师介绍,目前,华山医院儿科中心建立融合病房,进行多学科合作,更好发挥华山神经外科强大的学科力量:“从去年9月小儿神经外科入驻儿科中心以来,我们开展手术的患儿年龄逐步下降,意味着在小儿神经外科领域的诊治能力在不断加强,相信接下来还会继续突破,为更多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上海宝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