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杨浦丨胡厥文与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胡厥文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族工商界的杰出代表,他是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曾任民建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担任同济医工学校、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实习工场主任期间(1919-1921年),曾结合学生实习生产德式车床。此举在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增加工场收入、为学校节约开支的同时,实现了教学、生产和社会服务相结合。这正是今闻名遐迩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起点,对新时代“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乃至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跟着胡厥文的脚步,看看他如何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胡厥文
1954年4月,毛泽东与胡厥文握手交谈
1960年4月周总理与胡厥文握手交谈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胡厥文(1895-1989),原名保祥,字厥文,后以字行,出生在嘉定的一个开明绅士之家。父亲胡光墉是晚清秀才,开明豁达,热心公益。胡厥文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1914年,胡厥文考入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西安工程大学等校前身之一),于1918年毕业。1915年春,胡厥文在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就读期间,和沈恩孚之女沈方成结婚。
1965年胡厥文、沈方成结婚50周年合影
沈恩孚(1864-1944),字信卿,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定居嘉定。曾任宝山县学堂教习、龙门师范(前身为龙门书院)首任监督、江苏省都督府民政次长、江苏省公署秘书长、江苏省教育会长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后寓居上海,闭门读书,直到病逝。沈恩孚还有个重要身份,即同济常务董事,是1917-1923年间同济主要决策人之一。
沈恩孚
沈恩孚曾任同济常务董事
沈恩孚被推举为董事会主席(常务董事)
1918年,胡厥文从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沈恩孚将其推荐给了同济校董,时任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的李维格。胡厥文去汉阳铁工厂报到时,汉阳铁工厂总办吴任之拟委之以“帮工程师”(即助理工程师),但胡厥文却提出自己想当一名学徒工。理由是,自己刚从学校出来,缺乏实践经验,做学徒工能学到手艺和技术,补书本知识之不足。就这样,胡厥文成了汉阳铁工厂机械股的一名钳工学徒,后又到劳动强度更大的化铁股做炉前工,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胡厥文不仅没有怨言,而且干得十分起劲。这也为他以后开办工厂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后,胡厥文还自豪地回忆起自己做小工的日子。
沈恩孚、李维格同为同济董事会成员
1919年初,胡厥文回到嘉定度假、探亲期间,与沈方成一起去看望了沈恩孚。作为同济常务董事,沈恩孚非常熟悉同济内部情况。谈话间,他说起同济机械、电器、木工3个实习工场德籍主任因德国战败而被遣送回国,致使工场无人管理,学校正在物色接替人选,他也正为找不到合适人选而发愁。当沈恩孚听了胡厥文在汉阳铁工厂当学徒工的收获和“实业救国”理想时,就问他是否愿意到同济出任实习工场主任一职。胡厥文欣然同意。经过沈恩孚的推荐,1919年1月,胡厥文正式就任同济实习工场主任。
1919年1月,胡厥文就任同济实习工场主任的相关记录
当时,作为教学实习场所,同济实习工场设备较新,40多名工人中有不少是高级技工,条件较好。胡厥文上任后,决定先从整顿纪律、健全制度着手。按规定,工场应当早上7点开工。但由于3个工场原德籍主任和学校其他教职工一样要到早上8点钟才上班,因此,工人们也都不按时上班,无形中就把上班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从而使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质量受到了影响。胡厥文到任后,除了向大家说明做好实习准备工作的意义外,还制作了一个“名牌箱”。每天清晨,他都提前到达工场,一到7点就把“名牌箱”锁好,凡是迟到的人都必须向他说明理由,再由他开箱将名牌挂入。大家见主任以身作则又严格要求,都不敢懈怠,很快就养成了准时上班的习惯。
其次,坚决杜绝损公利私。胡厥文在工作中发现,工场内用公家材料做私活成风,不但工人自己做,有时还给学校中职位较高的教职员工做,而且都不付钱。胡厥文为此专门向学校作了汇报,指出这种损公利私的风气不仅使学校受到了损失,也损害了教职员工形象。他向学校建议,今后任何教职员工都不得私自委托工场工人制作私人物品;凡是要在工场内制作私人物品的必须由工场统一安排,在物品制成后须由工场按工料成本开具发票统一收费。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后,胡厥文也身体力行,他个人制作了一套机器工场模型捐给嘉定教育馆展览,但照价付款。这个做法在工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此,工场间照价付款的规矩也就立起来了。
第三,向学校提出结合学生实习任务制造德式车床。实习工场的任务原是为学生实习提供机会,使之掌握初步的操作技能,但工场自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也未有任何产品销售收入,所有经费都由学校划拨。胡厥文上任后,发现根据工场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完全可以制造机床。他向学校力陈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实习活动结合产品的制造,可以丰富学生在设计、制图、成本核算、节约用料、降低工时及提高质量等方面的实际知识;二是可以增加工场收入,使之逐步做到经济独立,为学校节约开支。这一设想很快就得到了校方支持,实习工场仿制德式车床工作也顺利展开。
为此,胡厥文策划作业流程,还亲自检查图纸,解决加工难点。经过4个月的奋战,第一台德式车床终于诞生了,并且通过试车,性能良好。就这样,在将近两年时间里,同济实习工场共生产了6台车床,创值3000余元。对这部分收入,胡厥文也主动兑现承诺:除部分用于工场建设外,其余上缴学校。胡厥文后来坦言,在这一段实际工作中,尤其在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的同时把产品生产工作结合进去,虽然增加了组织计划工作的复杂性,但对自己来说,却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
通过在同济实习工场的锻炼,胡厥文对如何办工厂有了初步体会,感到自己基本上具备了办工厂的能力。于是,他在1921年冬辞别同济,走上自主创业、“实业救国”之路。1922年元旦,胡厥文在上海塘山路(今唐山路)创办的第一个工厂——新民机器厂正式开工投产。
《上海铜铁机业双月刊》1931年第3卷第1期
唐山路796号是新民机器厂旧址
1949年上海机器厂同仁联欢会留影
此后,他又相继创办了合作五金制造厂、黄渡电灯公司、长城机制砖瓦公司、大中机器厂等企业,享誉上海滩,成为上海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受胡厥文影响,三弟胡叔常于1920年9月考入同济机师科,后成了胡厥文重要助手和合作伙伴,也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
胡叔常于1920年9月考入同济机师科
胡厥文虽然离开了同济,但以其推行的改革为基础,同济实习工场的模式却保留了下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实习质量,实现了经济自给,还能补贴学校。这也为“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日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叔常曾捐赠旧线圈给同济附设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