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顶金冠、虎豕咬斗纹金饰牌、羊首青铜刀…“马背上的青铜世界”首次来沪展出

2023-06-09 22:57:00 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6月9日,《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在闵行博物馆开幕,300余件文物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马背上的青铜世界”的恢宏与壮阔。

大漠无垠,锋镝争鸣。长空鹰击,铁骑奋蹄。观众走进闵行博物馆,金凤冠、虎豕咬斗纹金饰牌、铁芯包金卧羊饰牌、羊首青铜刀等文物熠熠生辉,应接不暇,仿佛让人来到了远古的鄂尔多斯草原。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鹰顶金冠。其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物品,由黄金制成的分上部鹰形金冠顶和下部金冠带两部分构成的冠饰,冠顶高7.3厘米,冠带周长60厘米,重约1400克。冠带的两端分别做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尽显威武。

西汉初期的金凤冠,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地出土。该匈奴金凤冠由头饰、耳坠和项饰三部分组成,材质由云纹金饰片、圆形金花片、镶金边蚌饰、方形珠、水晶珠、金耳环、鹿纹金牌饰、方形金串饰、龙纹镶金玉佩、玛瑙珠、琉璃珠、琥珀珠等组成,据考证应是匈奴贵族妇女的头饰,材质稀缺、雍容华贵,体现了当时装饰品制作的最高工艺。

展览分为穹宇长青、阴山牧马两个部分,以鄂尔多斯青铜器、金器、银器为载体,通过展示商周至西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戎狄——匈奴游牧民族的信仰艺术和生活战争,再现其自然崇拜、万物共生的精神理念,和马背为营、逐水草而迁徙的民族习性。

此次展览致敬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中华文化“满天星斗说”,在序厅顶部以“星空顶”作为艺术设计,打造满天星斗,灿若星空的浪漫幻彩场景。寓意中国文化的传统多样,类型繁杂,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正如烁星与苍穹,互相衬托,相辅相依。

战国时期游牧民族拉弓射箭使用的青铜镞。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大量形制多样、锋利异常的青铜箭镞,仍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娴熟的弓箭制作水平、使用技术和弓箭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铜镞,从早到晚的整体发展轨迹受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直接影响,但是其扁铤及以銎代铤的制作工艺,仍牢牢地保留了自身的传统风格。

商周时期的羊首青铜刀。这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商代晚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工具。此青铜刀刀柄微弯,柄首作羊首形,柄身装饰绕线纹,柄与刀身有界阑。刀身阑部较宽向前斜收成锐锋。

动物造型金饰。饰牌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具魅力,最能反映早期北方游牧民族自身文化及艺术特征的器物。其按平面形制大体可分为动物形、长方形及“P”形三大类,装饰图案丰富,多为动物咬斗厮杀、凝眸静立或互相嬉戏,少数为几何纹和人物造型等。

博物馆入场大堂打造了“家门口”的蒙古包体验,并在蒙古包内设置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矮桌、蒙古五彩挂饰、以及蒙古特色皮质酒袋和游牧仿古弓箭,观众可拍照打卡,亲身体验草原蒙古帐篷的舒适与乐趣,“零距离”接触鄂尔多斯草原游牧文化。

与中原青铜器庄严凝重的仪式性、西南青铜器诡异神秘的祭祀性特点不同,实用性强、造型淳朴自然、动物装饰题材丰富成为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最大特征。无论是鹰顶金冠上昂首傲立、展翅欲翔的金塑老鹰,还是衣冠环珮饰件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制作工艺描绘的虎兽相斗、虎噬牛羊等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动场景,皆栩栩如生,匠心独运,粗犷奔放亦不失简约灵动,洗练质朴而又内涵深厚,运巧思于方寸之间,承载着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智慧和艺术之粹。

本次文物大展是闵博继《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之后策划的又一力作,将持续到8月13日。6月9日—6月30日期间,前100名到馆参观的观众可以免费领取文创手册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