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向导》《布尔塞维克》文献展在长宁区图书馆开幕
为迎接“七一”党的生日,由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承办的主题为“永恒的丰碑:从兰发里到亨昌里——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向导》《布尔塞维克》文献展”,于2023年6月28在上海市天山路356号长宁图书馆三楼展厅开幕。
丝绸之路总商会上海首席代表田晓红、警备区虹口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原所长霍建国、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友生、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事物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芳、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副馆长顾海和长宁区相关单位党员、上海市长宁区泸定中学学生近百人参加了当天上午的展览开幕式。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有着丰厚的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陈独秀等人决定创办《向导》周报,同时决定由蔡和森担任主编。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在上海正式创刊,发行所在老西门肇浜路兰发里(今复兴东路1047弄)3号,由一家名叫“光明印刷厂”印刷发行。陈独秀为《向导》题写刊名并撰写了发刊词。
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所在地多次转移,5年中,该报不仅探索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任务,而且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斗争形式、工农运动等基本问题作了分析,被誉为黑暗中国的“一盏明灯”、苦难同胞的“思想向导”。
1927年党中央迁回上海之后,郑超麟奉命恢复出版《向导》,瞿秋白同意了即将出版的中央机关报不应再用《向导》这一名称,而应当改为《布尔什维克》的建议。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布尔塞维克》在静谧古雅而又隐蔽的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的一栋民宅里诞生了,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迅速进入了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布尔塞维克》的出版虽然历经坎坷,但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信念及其志向,传递着革命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使之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党最重要的政治喉舌,宛如清风吹散了大革命失败后的阴霾,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
回顾党的百余年历史,《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期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民众救亡图存的革命意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准备;《向导》《布尔塞维克》等期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宣传成效明显,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的广泛传播,对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配合此次文献展览,长宁区图书馆还精心准备了珍稀馆藏图书参与展览。这次展览展出的文献除了《向导》《布尔塞维克》报刊的高清影印本之外,还有1956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2年版的《毛泽东选集》,1952年《毛泽东选集》大字本,1960年代版的《毛泽东选集》(英文、日文、韩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印尼文、越南文),《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一卷 (包括中文版、英文版、意大利文、匈牙利文、阿尔巴尼亚文、土耳其文、蒙古文、柬埔寨文、老挝文、缅甸文、尼泊尔文等 11 个语种)。
据悉,此次展览结束后还将组织在长宁区的部分街道进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