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哨上做“人肉雷达”的汽车兵 | 红色印记

2023-07-27 13:59:08 来源:今日闵行 选稿:倪皓月

图片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留存珍贵历史记忆,挖掘地区红色资源,闵行区档案局(馆)、闵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了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工作,2023年2月起走访区内10位抗美援朝老战士,进行采访和照片、视频拍摄,并制作成专题片《致最可爱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兵,聆听他们为大家讲述的动人故事。

2月的清晨,在一个养老社区内,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指着一叠旧照片,慢慢说起年轻时抗美援朝的经历。他说起话来洪亮高亢,双眼炯炯有神。

这位老人就是黄建华,1932年6月出生于湖北武汉市,原籍湖北黄梅县,现户籍在闵行区虹桥镇。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随军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我愿意献上一切现在国家的繁荣昌盛来之不易,是战友、烈士用鲜血筑成新的长城才换来的幸运与幸福。”

图片

黄建华

离死亡毫厘之间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武汉,那时当地老百姓间传唱着很多革命歌曲,像《山那边哟好地方》《你是灯塔》,黄建华被这些明快的歌曲深深打动,也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毅然报名应征入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世纪中叶,军队现代化程度还不算太高,参军入伍,能当上一名汽车兵是一件光荣的事。

1951年,随着抗美援朝战线拉长,后勤供给不上,一定要派汽车部队保证前方供应。当时整个国内才只有5万多辆汽车,驾驶员不够的问题就愈加凸显,部队动员地方原来私营公司的驾驶员参战,一批年纪大本领高的专业驾驶员决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根据上级命令,黄建华所在的部队汽车三团五连赴朝参战。

“近3年的时间里,更主要的是和美军飞机斗智斗勇”,黄建华说,连队刚刚进入朝鲜行军时,对美军飞机的作战不了解,车辆被炸毁了不少,人员也有所牺牲。上峰领导承诺“只要你们能在,车子保证供应。”面对困难,战士们没有退缩。在接收了新车后,连队就改成了两辆车为一个小组进行个别行军。

图片

汽车部队由于目标大,运输任务重,成为美军飞机攻击的主要目标,前方第一线的运输只能在夜间进行。美军飞机分成一组5架,一架空投照明弹,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另外4架轰炸车辆和物资。为避免敌机轰炸,汽车行驶时不开大灯,只开近光灯,司机们睁大眼睛在朝鲜崎岖的山路间缓慢前进。而白天为了更好地达到伪装效果,雪天时战士们把发的被子扯掉,制作成白布罩在车子上,在夏天和秋天就寻找树枝掩藏,车身用泥巴涂抹,车头套上反光罩。

“我们连队都是苏联援助的车辆,叫嘎斯51”,黄建华说,他一开始入朝时担任的是助手,他与班长组成了两人小队,当时没有雷达,他就等于是“人肉”雷达,坐在汽车顶上担任防空哨。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听到飞机声响以后,马上就敲前面驾驶室让班长关灯停车。

在朝鲜运输前线,黄建华遇到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事真不少。一次遇上了敌机,旁边正好有一个大水池,班长便拉着他卧倒在水池里,躲避飞机来回的扫射。回来后半晌全身都是冰冷的,用被子裹上才稍好一些,即使这样,耳朵还不敢给盖上,还要继续发挥“雷达”的作用。“离死亡毫厘之间,但是年轻人,根本就不害怕。”

在没有专业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的艰苦条件下,他从实践里边看边学,迅速让自己从一个助手成长为“技术能手”。在军用汽车上,一趟一趟满载着的粮食、弹药和武器都是战争胜利的希望。

代烈士继承遗愿

“个人难测能活多久,这辈子离休生活已超过了三分之一,那真是幸运。这幸运来之不易,它是战友、烈士用鲜血筑成新的长城才换来的幸运与幸福。”黄建华所在汽车三团五连在近三年的朝鲜战争期间,牺牲和伤残战友有一个连队百多号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战友的英勇精神深深打动着他。他自感命长,应该代烈士们继续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黄建华留在当地帮助重建学校、医院和民房,直到1956年才回国。1958年复员后,黄建华回到了武汉,正逢学校要扩大招生,在部队开了两年车的黄建华对油料研究颇深,成功考入了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要参与《军用光学仪器防霉》《人工合成核酸》《含氟除草剂》等科研课题,分别获得198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1年浙江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片

离休前几年,黄建华的科研已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开发,与一些江浙化工厂多有联系,当时正是改革开放伊始,各地化工企业发展迅速,缺少国内外新信息与新技术,黄建华利用上海信息和资料优势,把参加国内一些有关会议与展览获取的信息资料和常去科技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为他们无偿检索的资料,整理打印专题报告或化学化合物合成工艺材料有40多份,无偿用邮件或邮寄给有关工厂。

1992年副研究员离休后,黄建华曾任武汉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长二十年。他编辑了《战友的回忆》《战地情怀影集》《黄浦江畔的珞珈人》《大杂烩》《匆匆那些年》等5本书,约百万多字,赠送给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向境内外各网点、刊物、报纸投稿,被录用了几十篇稿件,含战友、战争、科研、采访、报道、报告、短诗、游记等几十万字。他还抓住机会向美籍华人、平民百姓做些统战工作,2011年在美期间及归国后,多次被美国华文报纸《新象周刊》等报刊采用报道祖国新气象的文章。

图片

黄建华编辑的《战地情怀影集》

他尽其所能大力讲正气,鼓士气,为连续剧《三八线》提供素材、资料和歌曲。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70周年,黄建华着手撰写了《军旅之恋》,记叙立国之战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约10多万字,献给70年前的最可爱的人。

图片

黄建华撰写的《军旅之恋》

把一切献给国家

黄建华总说:“烈士的遗体留在异国他乡,有的甚至遗骸也没找到,我们还有什么可计较和舍不得的。”

2002年他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了抗美援朝时期的军功章、纪念章和各种实物物件15件(收藏证号:NO.00172)。“捐给国家比放在家里或传给晚辈的教育意义更大,捐出去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图片

黄建华所获荣誉奖章

2004年黄建华夫妇两位共产党员参加了《上海慈善基金会“手拉手”》结对助学活动,认助了两位初中贫困生,坚持资助8年,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止。2008年他们积极支持参与武汉大学上海校友会爱心分会与井冈山贫困地区助学结对活动,10多年来一直先后资助两名小学生,以80高龄两次去当地考察,给吉安县大冲小学爱心屋赠送两台电脑,在泰和县小学赞助“志愿军图书角”。

此外,黄建华还是位热心的老者,疫情期间,从事过《人工合成核酸》研究的他经常在社区内开展科普讲座和知识讲座,向社区的老年人分享更多预防妙招,帮助大家以科学方式应对新冠。

老伴和他合计,夫妻两人百年之后,遗体还可供医学解剖研究做点最后贡献。夫妻俩一决定就毫不犹豫地与上海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赠手续。在生命不息前,继承烈士们未完成的事业,力行先烈们的初心,这是两位共产党员责无旁贷的使命。

为了祖国安全,为了人民幸福,黄建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国家。但一提起年轻时当兵参军的事,老战士立刻情绪高涨。岁月没有消磨老兵的斗志,反而使军人的信仰更加坚定。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