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这个有“上海之本”之称的镇,有底蕴、更“好白相”!
三冈之上,孕育了千年历史的马桥文化;黄浦江畔,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华丽蜕变;俞塘河边,描绘了绿色生态的宜居画卷。这里是闵行区马桥镇,在这里,可以探寻“上海之本”的文化底蕴,也可以感受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还可以体验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
欢迎走进人文、生态、智慧的马桥镇,感受那份怡然恬静、轻松惬意。
马桥镇地处闵行区西南、黄浦江上游北岸,东接竹港河、西至茜浦泾,南面黄浦江、北临六磊塘。千年沧桑,百年故事,勾勒出马桥的不同寻常。这里既有千年马桥文化积淀的厚重历史,也有白墙黛瓦、广袤田野的田园画卷;这里既有激情澎湃、举世瞩目的国际赛事,也有亭台古树相伴、古桥长廊相连的江南园林。马桥从“上海之本”走来,正向着人文、生态、智慧的现代化强镇迈进。
赓续文脉
马桥文化展示馆
1959年,在秀丽的俞塘河畔,上海马桥遗址首次进入人们的视线。2013年,上海马桥遗址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马桥文化展示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接受市民免费预约和参观。
马桥文化展示馆建于马桥文化遗址公园内,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展示馆以“天”“地”“人”为创作理念,以马桥文化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以“让文物说话,再现马桥从前的人居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基础,运用高科技新媒体手段,打造了一座新概念文化展示馆。
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
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原为钮氏镕才堂,由本地历史上的名门望族钮氏家族建于民国年间。
该建筑坐北面南,平面略呈凹字形。砖混结构,面阔3开间,机制红板瓦多坡屋顶。前院后天井,占地面积167.4平方米。经整体修缮后,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纪念馆内部展厅采用雕塑、照片、文献、美术作品、实物陈列和多媒体影视播放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近代民主革命家钮永建的传奇一生,展现他为家乡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2011年9月,纪念馆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对外开放。
乐游马桥
上海韩湘水博园
水韵江南,梦里水乡。一棵棵古树历经千年风雨,汲取天地精华;一座座古桥连接旧日时光,聆听历史回声;一幢幢古建筑沉淀乡愁印迹,叙述过往烟云。漫步于上海韩湘水博园,满目的翠竹、垂柳,参天的古树、典雅别致的楼台亭榭,让人仿如置身于苏州园林,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河穿行园中,静谧中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气。
上海韩湘水博园位于闵行区江川路3805号,是马桥镇为保护上海饮用取水口安全而建的一个水生态园林,占地400亩,毗邻黄浦江。它是一座古桥博物馆,也是一片名木古树的保护区,更是上海难得一见的集齐水、桥、亭、台、楼、阁、树、花、草、木的古典园林。
同心村
同心村位于马桥镇西南,地处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村域面积1.72平方公里,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村,2019年成功创建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同心村先后完成了17项建设任务,实现了村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服设施、产业布局的全面提升,一个“以田为底、以水为脉、以路为骨、以林为肌、以业为魂”的生态保护型示范村跃然眼前。
同心村通过与优质企业联合,推进马桥水稻创新示范园建设,实验种植水稻新品种“闵粳366”,建立新优品种试验区和彩稻景观展示区,开展绿色认证,注册“漫农语侬·马桥”大米品牌,延伸稻米产业链,实现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转变,融入闵行区大米产业联盟,共享平台资源。
同心村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这里有荷巷桥老街,有历史悠久的商埠码头,也有近代教育界、外交界名人顾言、金庆章的故居。这些文化遗址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传承着同心村的乡土文化,也为同心村打造“全域乡村文旅”新模式提供了重要条件。
民主村
民主村位于马桥镇西南,地处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村域面积1.85平方公里,闵行区十个保留保护村之一。2015年荣获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021年成功创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民主村农村肌理保存较好,村内水网发达,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生态环境优美;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到位,并具备较高水准。民主村产业特点明显,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蔬果种植为辅,村内的上海仙鹤园墓园是村集体重要经济来源。此外,与旗忠村共同出资购买一栋位于虹桥富力环球中心的商务楼,积极培育楼宇经济,实现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民主村民风淳朴,乡村历史文化传承良好,村内设有民主村农耕展览馆,展示村庄发展变迁;村宅内的道路以宅基名命名,保留乡村传统文化、乡愁记忆。
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民主村成为了人居环境优美、乡风家风文明,农业产业兴旺、农田生态良好,乡村治理有效、农民长效增收的美丽乡村。
非遗传承
马桥手狮舞
马桥手狮舞源于明清时期的狮子灯,后融灯彩、杂技、武术等为一体,以手带狮,形式独特,成为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等民间主要岁时节令的习俗舞蹈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马桥传人汲取舞龙翻滚跌扑的基本技巧,配合舞狮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结合“狮子大开口,凹面冲额角,双肢抱绣球,摇头甩尾巴”的独有特质,使之更具喜庆祥和的艺术感染力。
因极具辨识度的外表和独树一帜的表演手法,马桥手狮舞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曾多次登上国内外舞台,成为马桥一张闪亮的名片。
沪剧
马桥是名副其实的“沪剧之乡”,马桥人爱沪剧、听沪剧、唱沪剧、演沪剧,全镇几乎每个居村都有沪剧班。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马桥地区开始流行“花鼓戏”演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直沿籍发展“滩簧”“申曲”“沪剧”的演唱,参与百姓众多。50年代后成立马桥沪剧团,60年代时每个村都成立沪剧演出小分队。80年代以来,沪剧演唱得到长足的发展,创办了文艺工厂,成立了乡镇级沪剧演出团队,1986年又同上海沪剧院攀亲家,年年举办沪剧回娘家演唱活动。
2009年6月,马桥沪剧演唱被列入《闵行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起,马桥镇沪剧节连续举办,原创沪剧小戏在市、区级比赛中也屡获佳绩,镇沪剧班被区文旅局评选为区特色团队。
土布
马桥土布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作为松江府管辖下的马桥地区,早已“织业兴盛、衣被天下”。
马桥土布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至上机织布需经过十八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花纹、颜色多样,有单色白布、可染洋蓝、毛蓝、黑色、黄色、红色等单色布,又有红、白、黄、蓝、黑、绿、紫等间隔配色而成几十种土布款式。
1965年,马桥公社三友大队出土的四条明代蓝印花布,被《话说中国》丛书称为:“目前上海乃至全国发现的最早的蓝印花布实物”,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和闵行区博物馆。
马桥豆腐干
马桥豆腐干源于清末民国初,以纯手工制作、口感好而闻名,其闻之清香,尝之味美多汁,不硬不软不松,更没有一般豆腐的腥味。马桥豆腐干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被列入《闵行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政府的多方努力之下,马桥豆腐干于2018年拿到了编号为0001号的《上海小作坊准许生产证》。至此,正宗香甜又安全卫生的马桥豆腐干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走向市场。
目前,市面上有马桥豆腐干、老豆腐、大小油豆腐、臭豆坯、臭豆腐等品种,深受广大居民的喜爱。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