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10秒就有一次诈骗行为发生,巴西网络诈骗为何如此猖獗?
从发现信用卡被盗刷,到完成追回损失、冻结账户、申请新卡这一系列操作,只需要一个几分钟的电话——巴西信用卡中心惊人的办事效率不仅与整个国家慵懒随意的气质大相径庭,更暗示了信用卡犯罪在这个国家的猖獗程度。巴西有句谚语:“没有不带刺的玫瑰。”这句话意指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就如近年快速发展的网络消费,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
信用卡盗刷成“日常”巴西的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系统起步较晚,在手机购物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今天,信用卡仍是巴西民众网络消费的最主要工具。但巴西信用卡存在极其明显的安全短板,信用卡盗刷犯罪层出不穷。几乎在整个拉美,由于缺乏储蓄习惯,信用卡是人们最主要的消费方式。在线下实体店购物中,刷信用卡尚需输入密码,但在线支付则只需输入卡号、开卡人姓名、卡片有效期等基本数据即可。唯一的保险措施是印在信用卡背面的三位数字“安全码”,此外既没有动态验证码,也没有身份识别等其他防护。这种“过于便利”的使用方式意味着两种盗刷风险:一是实体卡片如若被窃,窃取者可以通过印在卡片上的上述信息轻而易举地盗刷消费;二是若消费者在网上输入的信息被泄露,掌握信息者就能在没见过实体卡的情况下在线盗刷。不仅如此,如果持卡人未设置信用卡消费提醒,甚至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蒙受经济损失。正因信用卡盗刷案件十分猖獗,巴西信用卡中心处理盗刷事件的效率才高的惊人。若持卡人发现自己的信用卡有不知情消费,只需在消费发生后的24小时内拨打电话即可申请追回该笔消费,同时信用卡中心会即刻冻结该账户并补办新卡。巴西Bradesco银行客户经理帕梅拉告诉记者,处理盗刷已经是每个客户经理的“日常工作”,自己每天都要处理多笔盗刷事件。甚至自己身为银行职员,每年也要因盗刷至少更换两次信用卡。
▲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网络峰会上,一名参会者在巴西银行展台体验VR设备。手机支付提供“诈骗新通道”2020年11月,巴西央行推出了PIX在线支付系统,为互联网经济开发了一条“快车道”。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巴西在线消费取得高速增长。到2022年底,PIX在推出仅两年后就成为了最受巴西人欢迎的支付工具。2022年交易量超过240亿笔,甚至超过了信用卡。与之相伴的则是PIX诈骗的激增。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使用种种网络钓鱼手段来诱骗消费者掉进陷阱。犯罪分子往往会发送警示短信,诱骗消费者以为自己的银行账户出了问题,并下载特定的应用程序或点击某个链接,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为其安装恶意软件,以窃取消费者信息。骗子还可能冒充商家,通过虚假促销活动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从而诱骗消费者在虚假购物网站完成付款,完成骗局。为了解诈骗分子的犯罪手法,记者专门在银行监管人员的陪同下拨打了一条诈骗短信中提供的“银行热线”。电话那头起初传来了音质极差的语音信息,随后骗子伪装成银行工作人员接通电话,试图通过确认消费记录来诱骗记者提供个人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记者尚未提供任何个人信息的情况下,骗子依然精准说出了记者的姓名和证件号码,这意味着诈骗团伙确已通过某种方式掌握了攻击对象的部分信息。随后骗子提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问题——询问记者的手机型号,试图提供与手机型号匹配的应用程序实施下一步诈骗,结果彻底暴露了其诈骗意图。银行经理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不应相信任何不明来源的短信通知,也不要点击短信中提供的链接、不要拨打不明短信中提供的电话,然而做到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不明真相的民众来说依然很难。
缘何猖獗如厮?据巴西新闻通讯社的报道,巴西今年上半年成功避免了总计62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87亿元)的诈骗和盗刷损失,占1至6月银行卡交易订单总数的4%。这一惊人的数字只是对受害者及时意识到遭遇犯罪行为并成功追回损失情况的统计,诈骗涉案金融总数仍难以想象。根据反诈骗统计机构SerasaExperian的数据显示,仅在今年3月,网络犯罪分子对消费者个人和企业的攻击就多达272792次,平均每10秒就有一次诈骗行为。而在这其中,针对银行卡的行动占诈骗企图总数的46.7%。巴西的盗刷和诈骗犯罪为何如此猖獗?首先应当反思消费监管系统在安全防范环节的不足。在巴西,除了数字经济领域,在服务业、金融公司、零售业都是诈骗案件的“重灾区”。巴西银行虽然建立了盗刷追回系统,却未曾在用卡安全方面加强建设。时至今日,在线消费使用信用卡支付仍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卡面信息,这显然已经不适应信息高度流通、网络攻击层出不穷的当下。此外,银行仅会对不符合消费习惯的大额支出进行质询审核,对于额度较小的消费则不会过多留意。这意味着若犯罪分子在使用盗取的信用卡消费时,只要额度较小且未被用户关注,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持续作案。
▲ 巴西警方办案日常。其次,有关部门对相关案件的追查侦破能力也有待提高。实际上,且不谈网络诈骗这种需要高技术力的案件,即使是性质更为恶劣、取证更加简单的抢劫和伤人案件,在巴西都很难实现侦破。受警力所限,部分入室行窃案甚至在能够提取完整犯罪者指纹的情况下都无法侦破,街头盗窃、抢劫案更是只能让受害者自认倒霉。要真正有效打击犯罪,巴西有关部门显然需要更加专业且高效的办案模式。最后,民众对互联网犯罪的防范意识尚未建立。互联网经济在巴西仍是一种处在发展阶段的新兴事物,大多数巴西民众对互联网消费的认知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中潜藏的种种危机也缺乏认识,这无形中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当然,大多数时候的实际情况是,即使消费者已经有了防范意识,在支付时依旧没有合适的手段来实现自我保护。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带来的就业危机似乎使诈骗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从事的“行业”。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巴西诈骗案在狂欢节期间相对较少,而“高危时段”则是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这不仅说明犯罪分子惯于挑选忙碌的工作时间作案,也意味着诈骗与其他行业一样成了一份定时上下班的“工作”,不仅有工作时间,还不能错过狂欢节。这种“专业化”运作模式,在让人深感不安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叹一声——这很巴西!(本报巴西利亚8月18日专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