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也有“江南水乡” 多民族聚集的恼包村脱贫成“网红”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20日报道:你能想象吗?内蒙古呼和浩特中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恼包村,却有着古朴典雅的建筑,云雾缭绕的湖面,小桥流水的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这个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由当时到此地垦荒谋生的山西移民与当地蒙古族同胞聚集而成,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的历史见证。当下,也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各民族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恼包模式。
这里原本是贫困村,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更是将恼包村近百间房屋冲毁,村民财产损失严重,生产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
危机时刻,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担起重建家园,带领村民摆脱困苦的重担。通过村集体自筹资金等方式,恼包村引入建设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的仓储物流园区。在村内打造乡村文化、生态、民宿旅游区,同时将村内贫瘠的土地“变废为宝”,建成以“合作社+企业+农户”为主导的科技农业项目。
创出转型升级的特色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恼包村党总支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为核心,带领由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多民族组成的959户3100村民,齐心协力推动产业融合、特色发展,共同创建具有地域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恼包。
恼包村创新打造农业板块,坚持“科技+农业+农户”的发展理念,100亩阳光温室、66个大棚,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服务。
前瞻发展物流板块,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引入城发物流园区,目前该物流园区已入驻大型快递公司18家,年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余吨,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升级完善文旅板块,占地面积355亩,坐落在瑰丽多姿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古典庭院与古典主义建筑,交相辉映、古朴典雅,吸引全国各地旅游参观休闲。
目前,文旅产业为主的平台年产值突破3亿多元,为本村及周边村庄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了共同繁荣发展。
在恼包村换羽重生、全景重塑的发展过程中,村民们也逐渐完成了由农民到职工的华丽转变,不但在家门口就业生活,还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础保障,同时还建设生态康养中心和鸿雁书屋,为村民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和休息阅读的场所,让村民们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恼包村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森林乡村等一系列重大荣誉。
走出精神嵌入的民族融合之路
恼包村在建设中,既重视解决“口袋”的问题,也重视解决“脑袋”的问题。
在大院中,设立的各类特色展馆,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党建展览馆、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也是恼包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这里既是恼包村各族村民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和组织相关活动的一个小的平台,也是游客参观游览的场所。恼包村充分利用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接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而在民俗馆内,体现了当年居住在此地的蒙古族人民接纳了走西口的山西汉族,并和他们一同建设恼包村。随着人口不断地迁移、碰撞、交融后,各民族间心理与文化心态上的差异逐渐被消除,民族间的感情及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渐稳固,进而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思想、文化、意识等各方面真正达到融合。
同时,恼包村深化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活动,各族村民积极参与,组建了老年歌舞队、威风锣鼓队等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各族村民的感情交流,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