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黄道婆纪念馆,来这儿体验非遗领略纺织技术→

2023-10-06 16:23:39 来源:上海徐汇 选稿:马骏杰

你知道棉布是怎么做成衣服的吗?这就不得不提到上海的一位著名先人——黄道婆。元代至元年间,来自华亭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区域)的黄道婆在海南地区学得纺织技术归来,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艺,从轧花、弹花、纺纱到织布,全都加以改进,并依托当时上海地区繁盛的棉花种植业,进而带动棉纺织业空前繁荣。

图片

黄道婆纪念馆是在黄道婆墓的基础上扩建,于2003年扩建为园林式馆,2019年闭馆,重新修葺,于2020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

图片

纪念馆通过丝路女儿、技术革新、先棉鼻祖三大板块宣扬黄道婆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走进展厅,“衣被天下”在缕缕扎染布条中一眼醒目。展厅内的实物展品不少,古旧的纺车、棉线、棉花等让观众走近这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而捍、弹、纺、织、染等技艺的展示,背景板都由实物展示,十分形象。

图片

一块布料的诞生,需要通过种植、采摘、去棉籽、弹松、纺线,最终织布形成,整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纪念馆内有帮助棉籽分离的轧机“揽车”。原本脱籽耗时耗力,用传统工艺织一匹布,光是脱籽就需要三四天。黄道婆因此改良传统脱籽程序,创造出了“揽车”工具。揽车实现了棉籽分离,这项发明不仅让民众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脱籽工序,直接影响到棉花种植面积,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图片

棉籽去掉了,需要把棉花弹得蓬松。原来人们拿着一把50厘米的小弓,用手拨弦弹棉花,效率很低。黄道婆大胆创新,将小弓改良成大弓,使用锤子敲击弓弦,加快了棉絮蓬松步骤。使用传统的单锭手摇纺车需要一手摇柄带动车轮转动,另一手捻纱,但纱线很容易断,效率很慢。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学习归来,发明了三锭纺车,同时能够纺三根纱,省力高效。展厅陈列几台修缮完毕的三锭纺车,其中一台纺车刻有黄道婆像,这为世人进一步了解黄道婆真容提供了新的范本。以前江南棉织都是以单色棉布为主,黄道婆借鉴了挑织技术,在棉布上织出了各色彩色条格和花纹图案,创制出名满天下的乌泥泾布。

图片

黄道婆纪念馆,方方正正的庭院与古朴的园林式建筑,与外环高速车来车往的喧闹,只相隔了一片蓊郁的林地。

这个国庆假期,纪念馆展厅内的实物展示众多,体验也不少。不妨来这走走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