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楼里有乾坤

2023-10-26 17:11:47 作者:管苏清 来源:东方网 选稿:吴怡闻

欢度中秋、国庆双节,与友寻了个好去处——千年七宝古镇。过石板桥,踏石板路,跨老门槛,谁知迈入沧桑百年的七宝茶楼,心喜坐下,就再也挪不动脚步了。

七宝茶楼,具有江南水乡风情。一楼有个老书场,百人听书不嫌多。二楼是茶馆,品茶包间任人选,保留了旧时茶馆的影子。过去一早泡在茶馆里,请人吃早点,俗称:“吃早茶”,自有一番风味。有的乡绅饱食无事,借茶馆消磨岁月,谈古论今,自命风雅。总之,旧时茶馆,可说是社会风俗长卷。

茶楼所在的上海七宝镇,明始初成,形制规整,老街南北,巷串东西,呈“非”字形。老街尚有多处古迹,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七宝茶楼尤其吸引眼球。其民居、商铺、桥梁仍保持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内有“七宝老酒坊”“七宝蟋蟀草堂”“七宝皮影戏”等好去处,难怪七宝老街能入选“上海魅力新十景”。毗邻茶楼的古刹——七宝寺,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后晋天福年间,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赐“七宝教寺”匾额,所在地七宝镇应运而生。

现时南北大街为七宝老街中轴线,北大街长约300步,南大街长约200步,沿街皆开店铺。与南北大街相沟通的是一条又一条的小巷,本地称为“弄堂”。民居建筑以双坡黛瓦的大屋顶为主,层高一般不超过两层。但其整体的组合形式,展现出房宅相连,高低错落的韵律感,线条柔和而流畅。

过去中午开始,七宝茶楼最繁忙。一层400多平方米的厅堂内,十张八仙桌旁满满当当地围坐着茶客。他们各自捧一壶浓茶,天南海北地聊着。身着统一中式服装的服务员勤快地穿梭其间,忙着为茶客续水。在这儿,一壶茶往往可以从凌晨4点茶馆开门,一直喝到天黑打烊。老街坊徐大爷朗朗地笑着说:“聚到一起坐坐聊聊、听听书,心里舒坦。”老辰光有的茶馆熟客,每天都要步行来“孵茶馆”。

据一些老茶客回忆,解放前七宝茶馆私人经营,喝茶、听书的价格低廉,老虎灶整天不熄火。每天下午,茶馆里屋的厅堂内准时有评书说,茶客就是喜欢这种茶馆味。后来七宝镇政府接手管理老茶馆,加以修缮,装了吊扇,让它再度成为老人们休闲娱乐的“宝地”,就是夏天也挤满人,来茶馆的大都是本乡本土的老人,90多岁的都有。书场的价目牌简单明了,赢利是次要的,听书带喝茶:普通茶2元、毛峰5元、龙井7元。这儿的老人大多喝的是普通茶,其实每天的营业额也不少。

那时中午12点半,书场准时开说。只听响板一拍,穿长袍的说书先生说得声情并茂,还不时挥动着手中的折扇。台下的听众更是个个全神贯注,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会心一笑,仿佛已身临其境,偶尔才记得回过神来喝一口茶。等到中场休息时,老人们一涌而出,舒展腿脚、续茶水、买瓜籽……门外,还有因事迟到的老人匆忙赶到账台,边付账边打招呼:“来晚了,茶就不喝了,只听半场戏。”有段时期,茶楼还开夜场。春天来临,天暖和了,白昼长了,茶楼生意越来越好,茶馆就会运作夜书场,成为上海首家开设夜书场的老茶馆。

走进七宝茶馆,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时空,几张老的没了棱角的桌子和长条凳。楼堂的正前方是戏台,木栏杆围坐,来的茶客每个人脸上平静恬淡。那时上海的评弹团的演员经常在此说唱。一杯茶,清澈醇香,古朴的桌凳,沸腾的水声,还有各种题材的评弹。男上手持三弦,女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一本书从初一讲到端午,甚至到八月半,台下的听众喝着清茶,听着老故事,从不厌倦。身着中式服装的服务员穿梭其间,不停的为茶客续水,几十年的时光仿佛再次定格。泡茶馆的慢时光,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品尝还是体味历史。而不论城市如何变迁,旅游商业化如何升级,老街上的老茶馆始终保留着那份人情味。

如今茶楼再次修缮,和记忆中江南的老茶楼还是那么吻合。游客纷至沓来,茶官忙得热火朝天。早上可享用美美的早茶,茶馆有多种网红爆款茶点,可聆听评弹雅乐、扬州评书,时常还有沪剧、越剧表演。游客有兴致,各种古装奉献沉浸体验,会带来“穿越千年”的感受。我喜欢与友人点上几道上海名点,再沏一壶香茗,边欣赏苏州评弹,边天南海北侃大山,元气满满,好不惬意。

儿时最快乐的事,我认为就是在茶楼听评书。正逢少年,有大把的时光任挥霍。恼人的是口袋里铜钿少,一年去不了几回。好在姐姐心疼地用两个月工资买了台“红灯”牌收音机,这让我狂喜不已。每天急匆匆吃晚饭,打开收音机,调好频道,等着听刘兰芳扬州评话《岳飞传》。她的说演,干练中透着豪迈,铿锵起伏中有声韵美感,很适合说演英雄人物与征战故事。从夏听到冬,一年四季不停息。刘兰芳的磁性说唱,令听书人掉魂。天色将晚,待她那特定声音响起,街巷里大人小孩都放下或捧着饭碗围拢过来,有的自带小板凳,有的铺块报纸席地而坐,没人敢讲话,否则众人会给他白眼。路灯下,早有热心的邻人点燃了驱蚊的艾草。

月光如水,辛劳一天的大人们都听得入神。说书人一人饰演多角,真可谓张口可调动千军万马,让人听得惊心动魄。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说到紧要处,说书人卖起关子,突然语速加快,板子翻飞,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可惜半个小时一到,只好“请听下回分解”了。一晚上,翌日白天,我还沉浸在故事里,眼巴巴地盼着晚上六点快到来,好听那“下回分解”。

香茗映太平,壶中日月长。到茶楼喝茶,我喜优选于瓦屋之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友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七宝人好喝早茶,一大早,人们相邀至茶楼,一壶功夫茶端在手,叫上小笼包子,或品着烫嘴的香干丝,东西南北,谈天说地,无真假之辩,有开心之笑,构成一道天人合一的风俗图。“功夫”茶喝的是闲情逸兴,以“水为友,火为师”,水以泉水为佳,火必须以猛烈为上。初次冲泡不宜快,快则茶叶尚未完全渗透水分,但也不可太缓,缓则含涩味。关于冲泡方面,茶官有歌诀:“高冲、低洒、刮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滤歹。”

纵览民间茶事,确是纷呈繁杂,奇异别致,错综复杂。七宝人喝茶,有绅士风度,茶具亦有讲究,多是从江西景德镇或宜兴购得的紫砂茶壶。总之,茶具说不上高贵华丽,但在茶具的式样、配套上却颇有讲究。

上海虽不产茶叶,茶人对茶叶不马虎,甚至养成一套评茶论道之术。茶叶的鉴别,行家里手只须靠眼、口、鼻,判别多种茶叶的品种和优劣;好茶叶短而粗,一般一芽三叶以内为佳,红茶色泽乌褐而带油润为好;绿茶翠绿有光,味道纯而带香,且无异味。过去,茶庄一贯的规矩是用纸包装,规格也严格:顾客买一两,用纸一张,包成梯形体的“豆豉包”,买二两用纸两张,包成方方正正的“砖头包”。如今纸袋包装技术濒于失传了,五颜六色的铁罐包装,方便玲珑的袋泡茶包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吃茶听评弹,确是人生快事。评弹是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被誉为“江南明珠”。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苏州,又称苏州评弹,内容多是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人物是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今天茶楼艺人表演的是《武松打虎》,“星儿俏,月儿姣,良夜迢迢,岭重重,上山坳,乱树萧萧,透瓶香,出门倒,心底火烧,俺提棍棒,挺胸膛,怕什么虎豹,耳边厢,一声声,鸟雀喧噪,莫非是,劝武二,上不得山道。风声疑是虎啸声,步履踉跄上山岭。一天星斗千里色,见乱树林梢月一轮。听那夜半乌啼声聒耳,更使离人有思乡心。我浪荡江湖有半载,到处唯闻怨恨声。一声长啸舒怀抱,漫夜狂歌见性情……”演唱者表现力极强,高亢处刚劲挺拔,石破天惊;委婉处一唱三叹,细流涓涓,风味十足。

霜降已至,立冬不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如果冬日碰上雨雪天,坐进茶楼喝一壶,听雨声叮咚,观雪花漫舞,更会增不少生活情趣。茶与人的关系,是浓而不醉,淡而有味,给人以冷静、沉思、自省的际遇;饮茶,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享受。

菊正开,蟹已肥,赏秋人,来不来?壶中乾坤大,老友喜相逢,上海老茶楼是有灵魂的,咱们就一道去坐坐吧,炉火一闪一闪地诱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