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邮票世界里的中药:方寸纳世界,中药立圆融
在今年的10月份,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介绍药用植物的邮票《药用植物(三)》。这是新中国为了宣传国家丰富的植物资源,自1978年以来发行的第三套关于药用植物的邮票。药用植物是具有一定预防、治疗和保健作用的植物,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中药都来源于药用植物。中药的药用价值多源于药用植物中所产生的广泛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而发挥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癌和抗糖尿病等各种活性。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几千年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发现了这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我们熟知的“神农尝百草”。 我们国家的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对于药用植物的使用、发现、研究和栽培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套药用植物邮票的发行对于普及药用植物知识和弘扬我们传统医药文化有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这套邮票一共介绍了6种药用植物,都是我们熟悉且属于临床上常用的中药:
1、黄花蒿:菊科植物。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名为:青蒿,常在秋季花盛开时采割,气香特异,味微苦。性味苦、辛,寒。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的功效。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我们所熟悉并且引以为豪的屠呦呦教授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是以表彰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从该药用植物中发现的青蒿素,有效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再次以事实向世界证明了中医中药的无限潜力。青蒿素是黄花蒿的次生代谢产物,它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科学家收集了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药在内的千余种组方,并在此基础上精编了包含600多种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最后东晋医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青蒿一握,水两升渍,绞取之,尽服之”给予了屠呦呦教授启发,从而开启了青蒿素的发现之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特别是双氢青蒿素在解决耐药性、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并且有更多的药理活性被开发利用,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大的帮助。
2、忍冬: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其干燥的茎枝入药称:忍冬藤。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功效,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忍冬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入药称:金银花。性味甘,寒,常在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金银花其名出自《本草纲目》,因其初开时为白色,后逐渐变黄而得名,被誉为“清热解毒良药”。现代研究发现金银花含有有机酸、黄酮、三萜皂苷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解热、抗病毒、抑菌、抗氧化、降血糖、增强免疫等活性。金银花是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特别是夏季代茶饮,有效地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对咽喉肿痛、风火目赤等热症有一定的疗效;夏天煎水外用对于小儿的湿疹、止痒效果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和气虚体弱以及慢性溃疡的患者忌用。
3、三七:五加科植物。干燥的根和根茎入药,秋季花开前采挖,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性味甘、微苦,温,气微,味苦回甜。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用于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三七是一种名贵中药,被李时珍称为“金不换”,是活血的圣药,民间有“每天一勺三七粉,血液畅通保平安”的说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讨论三七的种种保健治疗作用,总结一下主要包括止血、活血、补血三大功效。我们熟悉的云南白药主要成分就包含三七,被广泛用于身体出现的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咯血、便血、软组织损伤等情况。在止血的同时,三七还有补血、活血的作用,“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是三七独有的特点。《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可见三七的补血作用的地位之高。含有三七的复方制剂血塞通、血栓通等被临床广泛用于瘀血证患者。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三七及其主要活性成分三七皂苷具有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脂、降血压、改善脑循环、抗衰老、增强免疫等作用。但是三七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盲目夸大它的功效,滥用,只会给身体造成损伤。
4、白术:菊科植物。干燥的根茎入药,性味苦、甘,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白术燥湿健脾的作用强大,同时还被不少医家认为是“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本草通玄》更是明确“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我们平时在很多中成药的说明书或者医生开的药方子里,都可以看到白术这味中药,比如:白术在玉屏风散中做臣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共;在白术散中重用白术起到醒脾安胎的功效;在苓桂术甘汤中作为佐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临床使用时如用来健脾止泻可选用其炮制品蜜麸炒白术,缓和生白术的燥性以增强补气健脾止泻的功效。白术中的一些抗氧化、抗炎的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避免细胞损伤,对于一些肿瘤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连翘:木犀科植物。干燥的果实入药,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习称“老翘”。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魂发斑,热淋涩痛。被称为“疮家之圣药”,是中药中消痈散结的要药。 连翘的形态非常特别,卵球形、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表面疏生皮孔,据说形态与古代的连车和翘车相似,故得此名。关于连翘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美丽的说:岐伯带着他的孙女连翘上山采药,因为尝试一种未知的草药而中毒,危在旦夕,连翘情急之下顺手捋了一把身边的绿叶,揉碎塞进岐伯的嘴里后才慢慢苏醒。恢复健康之后岐伯发现这味草药有较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便以其孙女之名取名为连翘。连翘的花期在春季3-5月,花色有白色、黄色、红色等多种变化,花香浓郁,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花开时一枝多花,更有绿叶相伴,衬得满枝金黄格外娇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千万株连翘一起开放,映入眼帘的,是何等耀眼的金黄;扑面而来的,是多么淡雅的幽香。《诗经 · 关雎》有一首关于描写连翘花的诗,栩栩如生。 《诗经 · 关雎》 千步连翘不染尘,降香懒画蛾眉春。 虔心只把灵仙祝,医回游荡远志人。
6、红花:菊科植物。干燥花入药,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性味辛,温。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红花,顾名思义因其颜色红而得名。 不少活血化瘀类的中成药中都含有红花,中医将红花纳为“血中之药”,其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疗效显著。研究发现,红花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时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让人体出现的血栓状态有所改善;红花中的一些成分对人体出现的各种炎症疾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成分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提高一氧化氮的水平、拮抗炎症因子等起到抗炎的效果。《本草纲目》中指出,红花“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把红花的运用领域,不局限于女性,男性也是可用的。 提到红花,肯定会联想到宫廷剧中大杀器,嫔妃之间为了争宠,在饮食中添加红花,致使腹痛难忍,从而小产,甚至导致终身不孕。 红花之所以这么“神奇”,很大程度上是被影视剧夸张的艺术效果给魔化了。作为收录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一味中药,事实上少量的红花并不会轻易导致孕妇流产或女人不孕。但作为有相当活血作用的红花来说,大剂量的摄入确实会使宫缩增强。所以在《中国药典》中明确指出“孕妇慎用”。 邮票是方寸之品,图案精美,内容广泛,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汇集了大千世界的人、事、物,以及天上地下、陆上海底自然界中的奇观美景、湖光山色, 还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等等。邮品的收集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养生保健:调节心理和生理的状态、传递保健知识,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